• 77阅读
  • 0回复

待开垦的处女地——伯利兹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6
第6版(国际)
专栏:伯利兹通讯

  待开垦的处女地
  ——伯利兹见闻
  本报记者 姚春涛
尽管还是初夏,伯利兹境内却已热浪翻滚。记者乘车越过墨西哥东南部边界来到这个中美洲国家的那天,晒得滚烫的大地上淋了一场暴雨,突然聚积起来的蒸汽使人坐着也淌汗。然而,火红的凤凰树、挺拔的棕榈、果实累累的芒果林,点缀在雨后显得格外青翠的田野和丛林间,加上稀疏别致的村落,大地蒸发后缕缕上升的白雾以及光泽不断变化的夕阳余辉,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我望着车窗外掠过的这异国风光,竟忘记了疲劳和闷热。
伯利兹曾被誉为“加勒比海西岸的绿宝石”,因此一踏上它的国土,就想去林区看看。据向导介绍,林业曾经是伯利兹经济的支柱,在殖民地时代这里的居民主要靠伐木为生,所以伯利兹的国徽上一左一右站着两个伐木工人,象征着它是一个林业国。但是目前这个国家的林业已经衰退,由于乱砍滥伐、只伐不植和毁林种地,成材林已大为减少。就整体来说,今天伯利兹境内的森林覆盖面积虽然较大,但所谓“森林”,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草木丛生的热带丛林。
农业已跃居伯利兹经济之首。由于农业见效快,许多过去从事林业的劳动力现在转而务农。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有甘蔗、水果、玉米、水稻、豆类。农产品收入已占整个国民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农业耕作技术(除一些大农场外)还相当落后。不少地区至今还采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方法,几乎看不到精耕细作的农田。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应邀参观了一个美国人办的大农场。那里从耕地、施肥、除草、浇灌到收摘全用机器。将摘来的水果、蔬菜经过清洗上腊处理后马上装箱存入冷库,所有产品用专门的冷藏保鲜车直运美国销售。
漫长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小岛,给伯利兹带来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不过至今还只利用了很小一部分。据海产办公室的官员介绍,伯利兹全国有4个捕捞合作社,去年全年共捕获大龙虾48.9万磅、对虾23.5万磅、海螺23.2万磅、各种鱼共45万磅,价值700多万美元。在这位官员的盛情安排下,我参观了其中一个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由502名渔民组成,主要作用是沟通产供销关系、议定合理价格。每天渔民们把捕获的鱼虾送来,由合作社按质议价收购。合作社本身自负盈亏,只收购一定规格的鱼虾以便加工包装冷藏出口,要求比较严格。渔民们的捕捞工具很原始,有的甚至不用网而用饵引鱼虾上钩。在合作社门口,一位渔民对我说,如果改进捕捞工具,增加收购品种,海产品可成倍增加。
显然,伯利兹处处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需要开发,不仅农林渔的资源远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发展牧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的潜力也非常之大。但是人手不足,全国22963平方公里土地上,只住着17.2万人(最近估计数),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8个人。除了人力,资金和技术也缺乏。伯利兹全国的商店里,工业日用品70%—80%来自外国,出口农林渔产品换回的外汇几乎全用来进口消费品。教育也跟不上,这里小学比较普及,但中学不够,由于没有大学,高中毕业后需到外国去上学,造成技术人才外流。
独立后的伯利兹百业待兴,一直希望得到外国的合作和援助。我作为第一个来这里采访的中国报纸记者,受到埃斯奎维尔总理的接见。这位总理表示,中国在农业、渔业以及木材加工等方面有许多经验,伯利兹非常愿意同中国合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