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把根扎在农民之中——南漳县供销社改革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7-29
第2版(经济)
专栏:

  把根扎在农民之中
  ——南漳县供销社改革纪事
  本报记者 蒋亚平
农民是“老板”
面庞瘦癯、微微谢顶的陶礼衡,同许多愁眉苦脸的县供销社主任不一样。在他的眼睛里,你总能捕捉到一种自信的笑意。明明是南漳县供销社主任,人们却常叫他陶“老板”。
南漳人叫陶礼衡“老板”,不仅仅因为他手里攥着一批农民急需的化肥、薄膜、农药,还因为他领导的供销社,没有在流通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陷入困境,而是坚持改革,自辟蹊径,获取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口袋里有钱。
通常,在农民和供销社的关系上,人们多是强调前者对后者的依赖。被称为“老板”的陶礼衡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着近年流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少环节”的崭新格局,却喜欢反着看二者的关系:农民不搞商品生产,供销社收什么?农民收入不提高,两手空空,供销社卖什么?买卖不兴旺,供销社的效益打哪来?
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作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贯穿在他们改革的始终:农民才是供销社的“老板”,决定着供销社的生死存亡,供销社只有诚心诚意把根深扎在农民之中,才能从“官办”窠臼中一步步走出,获得新生。
棒打不散
和全国其他供销社一样,南漳供销社改革最先的动作也是广泛吸收农民资金入股,吸收农民参加各级理事会、监事会。但是,几年的实践证明,在现有体制下,农民对供销社的管理、监督,很容易流于形式。农民入股资金,已占供销社流动资金的40%,这对供销社来说,是一笔不可小看的数额。可农民呢?人均才5.7元,按规定的10%比例分红,每个农民一年仅获利0.57元。这点小利,根本刺激不起农民对供销社的信心和热情。显然,改革需要探寻更有实效的形式。
他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农民一方面冷漠地、被动地应付供销社改革中一些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的形式;另一方面,又以崭新的方式,主动地、急切地向供销社靠拢和渗入。
对农民的这种主动靠拢和渗入,南漳供销社反应敏锐又积极。九集区泉河酒厂的兴办和发展,展示了供销社经济和农民经济在改革中一种新的成功组合。农民出土地、原料、劳力,供销社支持资金、派管理人员、负责销售,利润四六分成。这个厂1985年投产,到1986年底,实现产值101万元,利税10万多元。正是以这种利益攸关的经济实体为纽带,基于自愿、平等、互利原则,双方互相补充,携手并进。近二三年来,南漳供销社先后投资250万元,同农民们联办食品、饮料、建材等近10个乡村企业,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头5个月,这些联办企业的总产值达242万元,实现税利31万元。
如果说这种工商联合,使供销社经济在原肌体外,发育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新生长点,那么,大力发展同农民的商商联合,以改造和取代那些长期设施陈旧、经营品种单调的供销社最基础组织——双代店,则使供销社原肌体中日渐萎缩的组织,重新焕发出活力。
两年前,当肖埝镇火田村三组的俞志福走进供销社大门,要求联办商店时,南漳供销社立即抓住了这个事后看来意义深远的机会。想办商店的俞志福,盖起三间红砖房,做好了货架、柜台,万事俱备,却因只欠“东风”——资金,开不了门。在供销社,他提出:“我出房屋、柜台、货架,供销社出商品资金,共同办店。”双方一拍即合。这个名副其实的合股联营商店,开业一年半,购销额达15万元,俞志福分得红利2000元,供销社分得红利2600多元。
这种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投资、共负盈亏的联营商店,对农民和供销社都很有吸引力。到今年5月,这种联营商店开办了73个,头5个月,购销总额达328.5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8.8%。
联办企业、商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与农民结成棒打不散的经济关系,这不正是供销社改革所孜孜以求的目标吗?!
“感情投资”
改革中如何理顺同农民的关系,南漳供销社有两个基本思路。除了努力改革旧体制,通过经济利益纽带同农民紧紧捆在一起外,就是竭诚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乃至生活服务。
帮助农民建立高效益的商品生产基地,尽力满足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是供销社为农民服务的基本任务,也是扩大自身购销业务、进而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一项“基本建设投资”。改革之初,南漳供销社便对此很重视。他们与其他部门配合,已在全县建立起26万亩食用菌、果药茶、粮棉麻商品基地。
最近两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他们逐渐把服务领域扩大到更大范围,形式日益多样。农民对科学种田陌生,他们便扶持起数百个科学种粮、种棉示范户,建立起75个技术咨询处;生产工具配置不足,他们便出租喷雾器、犁、耙,还出租碗筷盘碟、自行车、照相机;农村机械紧张,他们买回拖拉机、农机具帮助农民耕田耙地。最近,他们又同有关部门签订了购买农用飞机和培训飞行员的合同……
这些服务,许多是无偿的。有的有偿,也是微利或无利。喷雾器一小时收费6分,犁耙每天0.3元,拖拉机下田,耕、耙全套农活,每亩7元,比当地通行价格低1/3。这些服务,不仅能切实解决农民的各种困难,还能增加农民对供销社的信任和依赖。南漳供销社称之为“感情投资”。
心诚则灵。正是这种“基本建设投资”和“感情投资”所产生的综合效益,使南漳供销社日趋兴盛:1981至1986年,农副产品收购每年递增22%,生产资料销售每年递增7.2%,生活资料销售每年递增9.4%,利税每年递增6.6%。前不久,商业部一位副部长到南漳调查后,称赞他们是改革“比较快、比较好的类型的代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