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青春结伴上太行——晋中师专四十八名毕业生办实验学校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01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通讯

青春结伴上太行
——晋中师专四十八名毕业生办实验学校纪实
本报记者 王艾生
晋中师专顶着闲言碎语,在左权、榆社、和顺3县办起4所实验学校,派出毕业生48人上山办学,成为山西省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件新鲜事。
令人焦虑的现状
1984年6月和1985年10月,晋中师专的党委书记、校长率领各系主任、教师,登上太行山,到左权、榆社、和顺等10个县(市)调查。他们跋山涉水,出入农家窑洞,拜访山村教师,听取老农诉说,征求干部意见。
调查表明:在晋中地区和阳泉市10个县(市),初中教师的合格率只有11%。山区教师奇缺、教育质量低下,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1984年左权县初中毕业统考,英语平均为22.2分。全县17所中学,只有1名大专学历的英语教师。榆社县东汇乡中学,1981年至1984年没有1名初中生升入高中。
由于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缺乏知识,就有农民把用剩下的氨水、化肥,刨个大坑埋起来,等“明年再用”。有人需要温度计,不知啥样,要赶着毛驴去县城“拉”,闹出许多笑话。
面对这种局面,晋中师专的领导、教师再也坐不稳了。“对,上山办学!”
“不管你们咋说,反正得派老师去榆社!”副县长郭爱旺已经是第8次来晋中师专求教师了。
师专党委和校部决定:迈开步伐,大胆探索,在左权、榆社等山区县与当地联办实验学校。县里提供校舍;学校让应届毕业生集体应聘上山,担任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一个心向太行、热爱山区的热流,传遍整个校园。
左权二中,由省、县投资60万元建起教学大楼,但因缺教师,不能招生。师专派出2名教师,率领15名应届毕业生组成一个群体,上山了。
榆社县的韩村乡,共有4000多人,设初中一所。就因为缺乏合格的师资,学生成绩太差。韩村乡领导人曾4次来师专求师,说:“你们到韩村任教,韩村人永远忘不了你们!”当7名大学毕业生进入这太行山的山沟沟时,农民象当年发“土地证”时那般喜气洋洋。
和顺县弓家沟党支部书记张万富几次来师专说:“眼下,我们生活富起来了,就是文化上还穷。投资50万盖起学校,没人教书还是白搭。”师专由应届毕业的学生会主席田清带领5人进了山,在村办的中学当上教师。
可信赖的年轻人
榆社县韩村,虽然有3个初中班,却都是空有其名,初三学生连小学五年级的知识都不懂。由师专毕业生任校长、总务主任、教务主任的新班子,一派生气,他们的志向是:“全身心地奉献,全身心地爱”。除了繁重的后勤工作外,每人每周要上18节课,每天还要增加一节“补习课”。
他们把深深的爱洒在淳朴可爱的山区少年身上。夏天,杨建民,郭栋等4人用自己的工资买来窗纱,给教室和学生宿舍装上;冬天,用自己的烤火费买煤给学生取暖,7个教师却挤在一间屋子里靠一只火炉御寒。乡政府凑起2000元说要给老师们买部彩电,他们坚决拒绝,用这些钱添置了教学设备。他们心里只有学生。薛晋军患重感冒,三伏天冷得浑身打颤,穿上大衣走上讲台。当他下课回到宿舍,只见桌子上放着一瓶罐头,下边压着条子:“请老师润润嗓子”。他的双眼也湿润了。
榆社县东汇中学景臣等7名师专毕业生一到穷山沟,就走访了23个村的学生家长。面对学生很低的成绩,他们不泄气,不急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他们带学生到田野,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为烈士扫墓,在活动中开展作文教学;编写“物理科学”、“趣味化学”,把学生带进知识乐园;举办诗歌朗诵、普通话讲演……
不愿披露的硕果
3年来,晋中师专的40多名毕业生,用“知识之锤”敲开那古老的、封闭的山区大门。
左权二中已成为拥有18个班级、近千名学生的颇有名气的中学。1986年统考,总平均分数,初一年级全县第一名,初二年级全县第二名。
榆社韩村中学也不示弱。1986年全县统考,总平均分数,初一年级全县第三名,初二年级全县第一名,初三年级全县第二名。连榆次市及榆社县城的学生也慕名到韩村来求学。
尽管如此,记者在晋中师专访问时,党委书记刘兴邦一再说:“成绩不大,不要宣扬。我们刚起步,缺点不少。”
晋中师专上太行办学的事迹在本报等报刊上报道后,引起很大反响。四川一位不相识的朋友给左权二中教师贾爱莲寄来治骨髓炎的秘方。老山前线的将士写来热情的信,说:“你们同样是祖国新一代可爱的人。”湖南省郴州青年、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的黄俭山看了报道后,背着行李,只身来到榆社县政府,如今已经在榆社二中任教一年。
千万颗心,向着太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