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里弄小厂靠“内功”也能创一流管理水平 上海围巾五厂管理超群令人瞩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02
第2版(经济)
专栏:

里弄小厂靠“内功”也能创一流管理水平
上海围巾五厂管理超群令人瞩目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吴复民、余曦报道:美国系统管理专家维贝柏克教授被人导引,沿着蜿蜒曲折的弄堂步入上海一家小厂。他的脸上疑云四布,神情困惑。然而,对这家厂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后,他疑团顿释,佩服地说:“我走过很多国家,贵厂无疑达到了国际上先进企业的管理水平。”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上海纺织局职工大学、北京国际经济计算中心研究人员采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对这家厂的管理水平进行为期多年的跟踪调查,得出结论: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八个变量中,这家厂有六个变量优于日本平均水平。
在年产四百万条围巾的上海围巾五厂,每天流转缠绕腈纶线的筒子3000枚、纡子37000枚,每月进出的围巾多达120万条(次),它们的“行踪”却从未脱出有效的管理系统。今年5月20日,搞设计的同志未通过调度室,从筒子车间取去1枚筒子。当天操作工人就发现了此事。一次,有位干部因外贸看样急需,包装车间的工人又已下班,便自行取去10来条围巾。第二天一上班,车间主任便向厂长“报警”。
一枚筒子只有一斤纱,一枚纡子不到一两重,然而即便偶尔错落,去向不明,厂部都能及时收到报告。错落的筒子或纡子的缸号、轴号,腈纶纱的重量、颜色,都开列得一清二楚。这家厂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差异率仅为0.019%,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
即便在以厂房拥挤出名的上海,围巾五厂仍够得上“困难户”。厂区隔街相望,前后道工序被“一分为二”,7个产品加工点分散在市内;厂内还有一大“奇观”:18扇厂门扇扇通向弄堂,由于各种原因均无法封闭。“‘天’小、‘地’窄、房挤、仓库缺”,加之生产流程长、工序多,给工厂的管理带来莫大的困难。前些年,在制品的产品差异率也曾经高达1—2%。
厂长沈宝林知难而进。他认为,搞基础管理,不能打“醉拳”、走“虚步”,要扎扎实实下苦功。记者在这家厂采访,看到从白纱进厂,到围巾出厂,设下12道关口。每道关口,定人、定岗、定责。记者向年轻的工人打听:“每班收进、吐出的量,这么大你们都能不错不漏?”“那当然。”他们取出台帐,但见收、付、存,笔笔帐清。出色的管理根植于全厂500名职工中。提高全员素质,是抓好企业必不可少的一课。正因为此,在弹丸之地的厂区,居然见缝插针办起了高中班和中级技术培训班;延聘教师,组织全厂干部学习计划、财务、物资和设备管理知识。厂内实行内部工资制,鼓励职工考工考级,提高技术。厂里兴建了“屋顶”花园。这里亭台古色古香,暖房郁郁葱葱,使人流连忘返。
出类拔萃的管理为企业赢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从1983年至1986年,这家厂年创利润以平均14.4%的幅度递增。今年上半年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3%,半年利润就创造了一个围巾五厂。这家厂生产效率、制成率、人均创利、资金周转天数等指标,在同行业中都首屈一指。今年,这家厂生产的腈纶蜂巢状方巾首次进入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以其新颖的款式、高雅的色泽,受到异乡消费者的欢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