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夺杯后的忧虑——许绍发谈我国乒乓球“薄弱年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0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体育

夺杯后的忧虑
——许绍发谈我国乒乓球“薄弱年龄”
第八届世界杯(555)乒乓球锦标赛的桂冠再次被中国运动员捧走,这是中国运动员第6次获得该项荣誉。望着那只金光耀眼的奖杯,中国队教练许绍发的脑海里却不时掠过“薄弱年龄”的阴影。他的这种不安感觉并非自今日始,但目睹此届杯赛情形,更加深了内心的忧虑。
何谓“薄弱年龄”?大赛过后,许绍发在下榻的酒店平静地向我们解释说,是指我国1966年—1972年出生的青少年中,至今没有涌现出类拔萃的乒乓人材,而外国这个年龄组已在重要的国际赛事中锋芒毕露,如象瑞典的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都是20岁上下。南斯拉夫、法国、联邦德国也较好地完成了乒乓人才的新老交替,一大批新秀蓄势待发。
作为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帅才型教练,许绍发敏锐地估计到乒乓球人才年龄断层的严重后果,他认为中国的乒乓危机很可能出现在四十一届世乒赛上或在此之后。
乒乓危机曾不断被人提起,如今许绍发更是明确提出危机爆发的时间,他作出如此判断的根据是:目前我国能够在国际赛挑大梁的尖子队员的黄金时代已过去。三十九届世乒赛团体主力陈新华、滕义都已二十五六岁,江加良(23岁)、陈龙灿(22岁)固然还有几年可打,但象江加良这样巅峰状态保持6年之后还能维持多久呢?许绍发认为后继乏人的情形在中国女子乒乓球选手中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也不能高枕无忧。
许绍发感到焦虑的是,欧洲乒乓球技术发展很快,由力量加旋转进入到技术全面阶段。近几年涌现出的优秀选手几乎全是这种打法,他们的年龄也都在20岁上下。我国现有的尖子球员,真正具备全面技术条件的只有三四人,而我们的少年选手至今还未看到有前途的全面打法型新苗。省市县一级的教练员对当今乒乓球潮流认识参差不齐,不少人仍热衷于追求名运动员的模式,忽视改革创新。这种训练方法与国际乒坛发展趋势脱节,可能导致中国队打法优势在新一代球员手中丧失。
如何摆脱“薄弱年龄”可能导致的乒乓危机?许绍发提出两条措施,一是加强信息传递,通过教练员训练班、专家下基层、学术交流等诸种形式,提高基层教练员的素质。二是加速培养“薄弱年龄”组的苗子,促使新人在传统的近台快攻打法基础上闯出新路。
中国乒乓球后备军人数据说比世界乒乓选手之和还要多,人材匮乏实是不应有的憾事,“国球”未来气数如何令人关注。看来培养新人和技术、训练上的改革创新,已成我国乒乓球的燃眉之急。
吴沛彝 许伟
(本报澳门8月2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