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蓬勃发展中的河南农村剧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1-18
第3版()
专栏:

蓬勃发展中的河南农村剧团
  李蕤
编者按: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后农
民如何迫切需要新的戏剧,而唾弃旧内容的戏
剧;他们的业余演剧活动已形成一股多么大的
新的力量,需要加以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这是
值得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专业戏剧团体、戏剧
工作者十分重视的。
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河南的农村剧团,蓬勃生长并不断发展。许多地方,在斗争的果实刚刚到手,准备大生产的时候,群众就注意他们自己的文化娱乐,开始动手恢复或建立他们的村剧团了。特别是去年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之后,农村剧团已经成为农村宣传大军中一支十分雄厚的力量。
许昌专区,是河南土地改革最早的地区,根据今年七八月份的调查,农村剧团已经有一千七百多个。据陈留专区的调查,平均每个乡都有一个农村剧团。另据洛阳一个县的调查,比较正规的村剧团四十五个,不正规的有三十五个。把土地改革完成较早和土地改革完成较晚的地区放在一起计算,全省十个专区两个市的村剧团,数目在一万以上。
因为全省土地改革迟早的不同,各地区经济条件的不同,村剧团原基础的不同,所以它的发展情况也是不平衡的。在先进地区(例如许昌专区),许多农村剧团已经有很好的服装乐器,有严整的组织,而在条件困难的地区(如大别山中),还有些是披着被单子缠着白毛巾就算是戏装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群众热爱自己的剧团。每一个农村剧团的演出,附近的群众都翻山越岭去听。
关于剧团演员的成分,也因为整个地区的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像许昌专区,一般地说,“村剧团”已经被干部和群众看成很神圣的宣传队伍,作风不正派的历史有问题的人不准参加。剧团里的成员是党团员,民兵,妇女积极分子,乡村小学教师,进步的民间艺人共同组织起来的农村文艺统一阵线。只有条件较差的地区,还有少数二流子存在。
在经费方面,也不一致,因为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有些是从斗争的果实里“拔”出来的,有些是剧团的团员们自己掏腰包乐捐的,也有些是群众自愿凑起来的。但更多的是从增产中来想办法,像郑州专区的木楼乡,村剧团没有经费,团员们就合伙给花纱布公司打包,一两天便解决了全部困难。
农村剧团,大半是从秧歌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是翻身了,扭起秧歌来高兴高兴,后来觉得“不够味”,就搬到舞台上去。一般的最初成立时,都是只有男演员或只有女演员,演出的时候男扮女或者女扮男;到第二阶段,是真夫妇扮演剧中的夫妇,譬如郏县苏坟寺的剧团,在演“翻身乐”的时候,就是由农民王福乾和他的女人贾凤蛾两口、王福林和他的女人赵爱梅两口,扮演戏中的夫妻。经过这样“真男真女真两口”演出之后,慢慢便能男女自由配角。现在,许昌专区的许多剧团,已经很习惯于自由串角了。
农村剧团不仅是农民“自演自乐”的文娱活动,而且已经成为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推动中心工作的有力武器。区乡干部,在他们的工作受到阻碍的时候,便动员村剧团来解决问题,每一次剧演出以后,就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譬如以郏县的村剧团为例,在增产运动中他们自己编了一出戏叫“保证多打一成粮”,演出的时候,几万人去看,起了很大的影响。原来有些妇女下地生产“怕丑”的都认识了劳动生产的光荣。苏坟寺村王索志的女人丝丝,王华贵的女人刘苗等,从前不肯下地,在演戏的第二天就下地锄地拾粪;王丙寅的女人关蛾,从前思想很封建,不肯上民校,看了村剧团上演的“家庭宣传”后,当夜就闩着门自己在屋里扭秧歌,第二天便进了民校;在扩军运动中,最初群众对参军有顾虑,他们演了“参军报仇”和“张三投井”,第二天报名参军的人便增加了许多。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村剧团能结合每一时期的中心工作,能解决工作上的困难,所以有些原来对农村剧团“轻视”的乡干部们,也都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农村剧团里的演出形式,多半是河南梆子和河南曲子,从戏剧形式来说,和城市里的旧戏剧是一样的。但是,他们今天所走的道路,却和城市里的“缓步改革”完全不同。由于解放前农村贫困达于极点,多少年就和戏剧绝缘,所以今天他们翻身以后重建的剧团是崭新的,他们第一个是要求新的内容。高尔基曾经说过:“工人同志对于文艺,是率直地看你在政治上是赞成他或反对他,”今天的农民,也是如此。对那些以“老爷”“诰命”“公子”“小姐”为主角的封建戏,他们不像城市的市民层那样“宽宏大量”。鲁山县一个剧团,从城里到乡下演戏,最先说演“闯王进京”,农民很高兴都跑去看,但实际上他演的却是老戏“崇祯逼死煤山”,把崇祯唱成好皇帝,把李闯王唱成“反贼”,当唱到崇祯皇帝抚案痛哭“舍不了我的好百姓”的时候,台下便维持不住秩序,农民们纷纷要求驱逐他们出境。有些落后演员,在台上唱些低级趣味的色情的唱词,农民就在台下高高举起手来喊道:“我给你提个意见,这样的坏话最好少唱。”很显然,这个群众的监督力量,将排山倒海地汇向城市,使城市的戏剧改革不得不放快脚步。
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许多农村剧团已经能够自己编剧本。他们所编的剧,大半是根据中心工作任务,结合当地的真人真事,在吃饭或生产休息时你一句我一句凑成的;因为会写字的人少,往往少腿没胳膊地记个大路数,有些就连记录也没有,所以演过以后,任务完了,剧本也无影无踪,没有获得整理修改的机会,以致有许多在运动中曾起过不小作用的作品,都自开自谢地散失民间。另外,也由于缺乏指导,在政策上或戏剧的演出效果上,产生不少错误和问题。譬如郏县苏坟寺剧团编的“张三投井”,前半段是描写日寇的烧杀的,很感动人,后半段描写八路军解放了那个村子,把俘掳了的日本人枪毙,这便和抗日时期八路军的俘虏政策不符合;另如当地有个搞互助组的模范王胡林,他们根据他的故事编了个“王胡林互助组”,因为不会剪裁故事,集中表现,就把全部材料都搬上舞台,结果一下演了三个晚上。群众看了说:“意思是好,就是不像戏。这样看还不如跑到王胡林家去看呢。”这样的例子,每一个地方的村剧团都可以找到。这说明,这样一个浩浩荡荡的农民文艺大军,一般地说还是没有指挥地在作战,还像满山遍谷的野花一样在自开自谢。
目前,河南的土地改革已经全部完成了,整个中南区的土地改革,明年内也将全部完成,很显然,农村剧团将随着整个农村社会改革的完成,随着整个文化普及运动的发展,一天比一天更大量地出现,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他们并提高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政府文化主管机关和各文艺团体,应以大力来担负农村剧团的辅导或指导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的创作能够很好地生长起来,使这个浩浩荡荡的文艺队伍,能够像农村的民兵一样,成为一个雄厚的补给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