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科特迪瓦农村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05
第6版(国际)
专栏:科特迪瓦通讯

科特迪瓦农村行
本报记者 杨汝生
我们应邀到距科特迪瓦首都不远的农村访问。这天早晨刚下过一场阵雨,空气格外清新。过了科特迪瓦旧府班热维尔,汽车开上一条土路,眼前呈现一派迷人景色,时而翠竹夹道,时而椰林连片,夹杂着一些不知名的奇葩异草,风光格外绮丽。穿过一片浓荫蔽日的油棕林,一个村庄突然出现在眼前。热情的主人玛蒂里高兴地告诉我们,他的村子到了。
这个村子叫埃劳巴特,是埃布里耶族人聚居的地方。几个世纪以来,他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息。附近的泻湖也以这个部族的名字命名。玛蒂里告诉记者,这个村子由四个大家庭组成,每个大家庭又有若干小家庭。这里仍然保持着“母系社会制”的残余,族长一般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权力和遗产也由舅舅传给外甥。我们驱车在村中转了一圈,这里没有营养不良的孩子,也看不见非洲常见的那种圆锥形草棚。房屋多是用空心砖建造,墙壁也用泥灰抹过。有的家门口停着小汽车,有的房顶上架着电视天线。村里最高的建筑物是一座教堂,它是全村人活动的中心场所。一些妇女头顶沙盆,哼着小曲,正在参加修建教堂围墙的义务劳动。老年男子坐在树荫底下聊天。一群群孩子在街上追逐嬉戏。空气中飘散着炸香蕉和烤鱼的香味……
玛蒂里的哥哥阿戈在家门口迎候客人。他同我们一见如故,倾心交谈。他今年38岁,已是8个孩子的父亲,生活的重负使他显得有点苍老了。他引我们走进院子。院子呈长方形,房屋分建在两端,中间是两棵芒果树,枝叶繁茂,浓荫匝地。他还在房屋附近栽种了木瓜、柠檬和番石榴等,真是硕果累累,孩子们吃水果不成问题了。
他的客厅虽小,但干净明亮。他告诉记者,他经营5公顷棕榈林,正常年景一年可有200万西非法郎(约合6000多美元)的收入。除此之外,他还在驻阿比让的一家外国使馆开车,并兼作看门人和花匠,一月也能挣10多万西非法郎。他说必须加倍工作,以能维持全家生计。
埃布里耶人有个习惯,一家来了客人,四邻为之高兴。阿戈把我们介绍给他的亲戚邻里,他们也纷纷前来对我们表示欢迎,有的还送来新摘的芒果,热气腾腾的薯芋。
阿戈亲自驾车带我们去参观他的棕榈园。出村不远,便见棕林似海,一片碧绿,纵横成行,煞是好看。林间隔不多远插一木牌,上面标明种植者的名字。林子前面的路边放着几大堆刚刚采摘下来的棕榈果。棕榈果加工厂就在附近,大卡车定期前来收购,交售运输都不用自己犯愁。他还告诉记者,尽管国际市场棕榈油的价格波动不定,国家的收购价格却一直未变,这就保证了种植者的收入不致减少。此外,每当收获季节,还可领到许多奖品,包括衣服、肥皂、儿童玩具等等。他讲到这里,眉宇间流露出满意的神情。
从田间归来,午饭已经备好。主人阿戈用典型的非洲饭菜招待中国客人。芒果树下安放了一张长桌,桌上摆满了杯盘。中间的瓷盆里面有鱼虾和螃蟹,佐以各种汤料,颜色桔红,咸中带辣,十分鲜美。主食是用木薯制作的一种食品,当地叫作“阿提凯”,吃起来香甜爽口。喝的是自酿的一种饮料。我们边吃边谈,小院里洋溢着质朴的乡情的温馨。这时他打开收音机,伴随悦耳的非洲乐曲,阿戈兄弟跳起舞来,我们也情不自禁地移动了脚步。此景此情,使人简直忘记身在异国他乡。
我们向主人告别,踏上归途,科特迪瓦农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品质,使我们难以忘怀。科特迪瓦通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