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跨进另一个课堂——西德大学生暑假生活点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05
第7版(国际)
专栏:联邦德国通讯

跨进另一个课堂
——西德大学生暑假生活点滴
本报记者 江建国
随着夏季的到来,西德一百二十七万大学生离开校门,开始长达三个月的暑假生活。
这样长的假期,大学生们都干些什么?记者在假期开始时访问了几个大学生,了解到他们有的去西班牙晒太阳,或上阿尔卑斯山漫游,但更多的是去谋生,是跨进另一个课堂,到实际生活中继续学习。
在科隆城南的一所学生宿舍楼里,我们见到了二十二岁的格奥尔格和他的妹妹安娜。兄妹两人同在一校一系,都学经济。我问他们为何还不回家?格奥尔格说还要通过一场考试。西德大学的有些考试在假期之后才进行,有的考试是至关重要的。以眼前这场考试来说,一旦通不过,就无权再读高年级课程,为将来计马虎不得。因此,放假期间,图书馆照常开门。埋头当蛀书虫的也大有人在。问到他假期的打算,他说要先工作两个月,然后去南蒂罗尔旅游。他出身于中上层家庭,父亲是医院院长。以他父亲的收入来说,他无资格领取政府贷款性质的助学金,所以自己挣点钱补贴零用。他已读了四个学期,每个假期都工作,一个假期能挣二千到二千五百马克。他说,“我不愿意伸手向家里要钱,自食其力更好。”据他介绍,学生会有人负责介绍工作,有的能和专业挂上点钩,也有的纯粹是“卖苦力”。谈到旅游,他说,那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认识社会,在花费上能省就省。
格奥尔格这样的例子在西德很普遍。据西德教育部的材料介绍,完全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一九八五年占百分之九,高年级学生则达百分之三十九。大学生不仅假期里干活,边干边念书的也不少。因此,在西德各地,如果你夜里坐上大学生开的出租车,住进由大学生当招待的旅馆,都不稀奇。一九八三年记者首次来西德,就是由科隆大学法律系的一个学生作陪同的。记者近日问过好些熟识的中年人,还没找到过一个在大学时没干过种种杂活的人。
大学生们另一种暑假生活方式是结合专业去实习。西德技术性强的专业大都规定必须实习,实习不满一定期限不能升入高年级,更不能毕业。这种实习一般安排在假期,门路自寻,学校也帮些忙。科隆的高等专科学校规定,学经济的实习四个月,学工科的六个月,学医的也差不多。在波恩,我访问的一位女学生克里斯蒂娜就是这种情况,她学的是营养学。碰巧她母亲也在,这位母亲很健谈,她说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都读大学。“放假谁都闲不着。克里斯蒂娜已经利用假期实习好几回了。头一次在法兰克福机场汉莎航空公司的营养部门,另一次在联邦营养研究所”。在法兰克福的那次很辛苦,每天要坐四十五分钟火车到机场上班。去一次三个月,给的钱也不多;在营养研究所那次压根儿没有报酬。“其实钱多少事小,要紧的是积累些实践经验,为将来工作打基础。西德的企业和机构都很支持大学生来实习,这已成传统,他们也可从中发现人才。”
谈到小女儿,这位母亲说,小女儿学小提琴,“放假对她来说是拜名师进修的机会。美国名指挥家伯恩斯坦来西德了,女儿要跟他进修几个星期,不但不赚钱,还要付八百马克进修费呢,然后去南斯拉夫参加音乐周,这也是为了扩大眼界,提高水平。”
她两手比划着对我说:“作母亲的谁不希望儿女在身边好好玩几天呀?但将来她们得自立,所以我支持她们自己去闯闯。”
记得几个中国留学生曾议论说,西德大学生阅历较深,看人看事谋生都有一套,很少迂腐的书生气。看来,他们的这套本事不光是在“象牙塔”里学的,社会这个广阔的课堂给他们提供的知识可能要更丰富一些。
(本报波恩八月三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