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穷山沟里的星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06
第2版(经济)
专栏:

穷山沟里的星火
本报记者 王楚
在大别山的南麓,要数湖北省英山县最穷了。
1983年,英山33万农业人口中,竟有27万人年均收入不足110元;1986年,全县农业总人口已达36万人,县长内疚地向县人大报告:3年努力,全县仍有一半农户未解决温饱问题。
“难道大别山,只出将军!不出产品?!”这是一位将军的批评。她50多年未回英山,当她同老伴深一脚、浅一脚回到娘家赤水冲时,伤心地流泪了。
的确,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年代里,这个只有18万总人口的山区县,竟有10万多乡亲父老前赴后继,参军参战,为的是“过上好日子”。可是,解放37年了,饥饿仍未被彻底赶出山沟沟。
记者在山里采访的那些日子里,一些左的、愚昧的做法寄生于穷的现象,到处可见。在平原地区,一承包就见效果,可谓“吹糠见米”;在这穷山沟里,开始对“包”字很不习惯,有的人家,领到扶贫救济布匹后,还在眼巴巴望着乡政府下通知,几时做衣服。
然而,在一些深山高岭水库旁,致富的星火,今天看来尽管还很微弱,总算给人们以希望了。他们的诀窍是因地制宜。
闵家河村从前是一个人均负债89元的贫困村,修水库淹掉了全村的好田,全村靠吃返销粮过日子。1984年7月,该村开始对水库的叉弯实行承包。近日,我来到这个村时,农民方廷光一家正在水面上给鱼儿喂食。
方廷光一家六口人,承包了36亩水面。他们贷款2000多元,购置了20个网箱,用他的养鱼经说:“箱内鲤鲫鳊,箱外花白鲢。”去年,他家仅商品鱼一项就收入3万多元。靠网箱,全村已有80%多的贫困户解决了温饱。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水产村。顺着老方的手,往远处水面看去,几户农民又在安装新网箱了。
据县里同志说,全县这种可以利用的300亩水面以上的库叉,约有88个。发展网箱养鱼是农民新的致富之路。
库区群众有了希望,高山深岭的群众也有了致富的门道,这就是家庭经济林园。
游击冲村地处偏僻、资源贫乏,自1981年以来,该村农民党员张英奎利用房前屋后一亩多地、六亩自留山,建起了小桔园、小茶园、小竹园、泡桐林,挖了两分地鱼池,养了六头猪、一头牛,到去年,纯收入高达4000元;家庭经济林园收入占他家总收入的65%。在他的带领下,全村420户人家已有390户初步建成了家庭经济林园,去年,总收入多达36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