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民族团结光照千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06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民族团结光照千秋
本报记者 袁建达
200多年前,我国西藏政教领袖六世班禅大师,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历时一年,到达热河行宫朝觐乾隆皇帝,谱写了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辉篇章。如今,河北省承德话剧团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舞台上重现了永垂史册的这一幕,为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新贡献。
一个以排演《青松岭》、《懿贵妃》等剧而享誉全国的省级剧团,为何要弃易从难,去排演一出反映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政治活动的历史剧呢?听了剧团领导和演员的介绍,我才领略了他们的灼热真情。
历史长河,涌现多少风流人物。六世班禅大师就是值得后人永志纪念的一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以来的银幕、屏幕、舞台上,却从未出现过他的形象,这一事实,使同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承德话剧团的艺术家们深感不安。
承德,清朝热河行宫所在地。这里有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还有汉、满、蒙、藏等不同民族风格的寺庙群,气象万千,光彩夺目。当年乾隆皇帝为迎接六世班禅而特意修建的须弥福寿之庙,至今仍屹立在避暑山庄以北的山坡上。悠远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长期熏陶着承德话剧团的艺术家们,一次次激起他们歌颂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创作冲动。早在1983年,他们就准备创作反映班禅东行的历史剧。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委员长闻讯后十分高兴,表示愿向剧团提供各种宝贵资料。
几番寒暑几番情。编剧孙德民等4位同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了《班禅东行》剧本初稿。拿着这个浸透着全团同志心血的艺术结晶,他们心中忐忑不安:剧本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大师东行的历史真貌?将来公演能不能获得各族观众的赞同?为了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去年冬天,他们特意选派6位同志来到当年六世班禅驻足过的青海塔尔寺、内蒙古汇宗寺体验生活,核对史实,同时也加深了对藏蒙各族同胞的理解。
演民族戏不同于演现代汉族戏。戏中的语言、服饰、道具、布景等,都要力图符合民族地区的特点,其难度之大,常人难以想象。例如,戏中乾隆皇帝接见六世班禅时,用藏语说了句“萨达永拉,么个批果麻热”(意即佛爷免跪),有人听后提出异议。原来,这句藏语属青海藏语,六世班禅居住在后藏的扎什伦布寺,那儿的“佛爷免跪”应是“喇嘛下彼,柱巴莫南”。于是,演员立即另起炉灶,重背台词。
类似的例子很多。为了准确反映祖国民族关系史上的这一盛举,他们几次到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学院等单位征求意见,学习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请专门研究西藏历史的学者李秉铨等详细讲述有关史实,并且不厌其烦地修改剧本,使《班禅东行》日臻完善。
7月上旬,《班禅东行》经过4次认真修改,首次来京演出。这是京都炎热的季节,演员们挤在某大学简陋的招待所里,没有电扇、没有蚊帐,同学生一起排队到食堂吃饭。年过半百的老演员杨增光,晚上扮演至贵至圣的乾隆皇帝,白天却因热得睡不着觉,蹲在一角搓洗自己汗湿的衣服。
话剧团团长兼编剧孙德民、副团长兼演员王淑英,晚上上台监督、演戏,白天还要来回奔波到有关部门听取意见、联系剧务,满脸的汗水显示了他们的辛劳。
我同杨增光攀谈,他的话不多,却使我难以忘却:“热河行宫的一草一木都装在我们心里,历史我们最熟悉。国外有些人老想打西藏的主意,兴风作浪,我们排这出民族历史剧,也算是对他们的一个严正回答吧!”
为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而献身,岂不正是六世班禅东行的光辉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