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一场特殊战斗的艺术记录——看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06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一场特殊战斗的艺术记录
——看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
曹里怀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前夕,看了湖南电视台录制的以湘西剿匪为题材的18集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作为参加过当年这场特殊战斗的一员,我感到非常亲切。建国初,当时湘西的土匪号称10万,为患已有百年之久。国民党反动派逃离大陆时,曾有计划地和当地土匪头目相互勾结,订立同盟,封官许愿,妄图把湘西作为大陆的反共基地。《乌》剧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湘西剿匪那场特殊的战斗生活。
《乌》剧集中写一个小分队深入匪区作战的故事。作为当年战斗的参加者,我认为作品相当真实地体现了当年湘西剿匪的作战特点。我记得,当时在湘西山区一带剿匪主要是小分队进行活动。那时土匪对付我们解放军的手段,主要是骚扰。白天东边一枪、西边一枪,晚上这里放火、那里放火,弄得你人心不安。地形对土匪十分有利。这部电视剧成功地描写了我军小分队的战斗业绩。我们可以看到,刘玉堂带领的这支6人小分队,还有那个田秀姑,个个都是孤胆英雄,都能单独作战。同时他们又善于联系群众,正确执行我党各项政策:如少数民族政策(湘西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有苗族、土家族和白族),区别对待少数顽匪头目与一般匪兵政策,利用匪首内部矛盾等等,向匪徒发动宣传攻势,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通过对他们出色活动的描写刻画了这些人物的生动形象。
作品的感人力量,在于它不仅写出了这支小分队的生龙活虎的战斗,而且写出了这支队伍所以有力量的“积极背景”。我们看到,小分队深入匪穴并不是孤立的,有大部队作强大后盾。你看,当匪首钻山豹主动撤离石城妄图诱歼小分队时,刘玉堂早已接到上级指示,得知我军一部当晚就要从四川返湘。因此他才决定将计就计进驻石城,与大部队内外夹击,使土匪受到惨重伤亡。又如团长命令小分队到燕窝洞救出村民时,同时也作了在外面牵制土匪的军事部署。这些都写得合情合理,既符合生活的逻辑,在艺术上也有真实感。我对那段生活是熟悉的,所以看起来觉得很亲切。
《乌》剧的感人力量,还在于它的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我是打仗出身的,经历过许多战斗场面,看战斗片有时难免看个开头就能猜想出下一步将会如何。但看这部电视剧却没有这种感觉。整个18集,一直叫你悬着心,不知道下面会出现什么样的曲折,一环扣一环,越看越想接着往下看。常常是关键时刻,突然锋回路转,出人意外。但仔细一想,却又在情理之中。《乌》剧虽具传奇色彩,但又绝非一般的传奇片。它是严肃的,既充分表现了我军广大指战员在湘西剿匪的艰苦、英勇、顽强,也写出了湘西惯匪头目所特有的匪气,阴险狡猾,艺术地再现了当年这场特殊战斗的历史画卷。作品中那些传奇色彩很浓的情节可以说是从当年湘西剿匪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惟其真实,才能感人,因而看起来不使人觉得编导是在脱离生活地去追求离奇。
写剿匪,很容易只注意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乌》剧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着意去刻画在这场特殊战斗中,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战友情、夫妻情,以及苗族妇女田秀姑向战士何山用典型的中国民族的方式所表达的恋情,无一不打动人心,以情动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并不回避战斗的残酷性,小分队员先后牺牲,最后只剩下一人,对他们牺牲的场面,导演处理很有特色。每次虽然都采用闪回的镜头,但没有重复之感。配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主题歌,不但不使人觉得凄惨,反而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美。湘西的山水秀丽而险峻,剧中人物的美和景色的美达到了和谐统一,也是本剧一个特色。
我觉得,这部电视剧缺点也是有的,如分队长刘玉堂的形象显得不够丰满;开头几集节奏拖沓一些;个别细节还经不起推敲等等。但总的说来,这是一部艺术感染力较强的好电视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