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武夷岩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06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武夷岩茶
修明
谈起“奇秀甲于东南”的福建武夷山,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武夷岩茶。在饱览武夷山光水色之余,饮上一杯武夷岩茶,顿觉甘甜爽口,游兴倍增。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据《崇安县志》记载: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武夷山一带已有蒸焙后研碎而塑成团状的“研膏”茶制造,这便是最早的武夷岩茶。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咏茶诗中赞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嘉。”元代初年,在九曲溪的四曲畔,创办了皇家御茶园,产茶入贡。明朝由于官吏、差役的敲榨勒索,茶农不堪其苦,被迫砍掉茶树,四出逃亡,武夷岩茶生产处于衰落时期。一直到了清代初年,武夷岩茶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后来,武夷岩茶又输入欧洲。从此,武夷岩茶饮誉海外,有中国茶叶的代称。
武夷岩茶品名甚多,仅慧苑岩一处,就有800余种。主要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梅占、肉桂等。而最有名气的当数生长在九龙窠的茶中之王——“大红袍”。民间关于“大红袍”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天心庙的老方丈,用生长在九龙窠的神茶治好了一位进京赶考的举子的病,后举子得中状元,为感谢神茶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身上的大红袍披在神茶上,后人便给这茶取名“大红袍”。有的说某朝一位皇太后患病,终日肚疼鼓胀,卧床不起,请遍天下名医,用尽了灵丹妙药,都不见效。后天心庙老方丈进献九龙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命大臣带上一件大红袍,代他前往武夷山九龙窠谢恩。大臣到时,便将“大红袍”披在这神茶上,并将茶树取名为“大红袍”。现在的“大红袍”只有四株,长在峭壁上,每年产茶量仅8两左右,来武夷山的旅游者,无不想一睹“大红袍”为快。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中的极品。由茶叶中的没食子酸混合物制成的“武夷酸”,被许多国家人民誉为“能治百病的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