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论文写在大地 人才出自实践 七十多所农林院校送科技上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08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论文写在大地 人才出自实践
七十多所农林院校送科技上山
新华社杭州8月7日电 (记者朱国贤)我国70多所高等农林院校把科研成果推广到贫困山区、偏僻海岛,使一些地区的经济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这一情况是记者最近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结合讨论会上获悉的。
北京林业大学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建立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是从1980年开始的。这个基地针对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情况进行了综合治理研究。师生们每年有近4个月的时间在基地上工作。为摸清水土流失的规律,他们风餐露宿,实测了全县165座水库、塘坝的泥沙淤积量,制定出包括扩大植被等综合治理的方案,并在小流域推广。在师生们的协助下,5年来,县里组织群众植树365万株,林草植被覆盖率由1981年的1.7%上升到38%,粮食产量也大幅度增加。1986年8月,胡启立同志考察西吉县,对在那里参加实践的师生说,你们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不仅教了书,育了人,还把精彩的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河北农业大学积极组织师生送技术上山,从1982年开始全面铺开了对河北省太行山区的开发研究工作。果树、畜牧、林业、植保等10多个专业的1000余名师生,在太行山区推广适用技术,建立良种兔场、鸡场、果园等,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27万人次。教师周吉柱在各地推广先进的枣树管理技术,增产效益显著。阜平县群众传开一句顺口溜:“阜平要致富,去找周吉柱”。
浙江农业大学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下到贫困地区。几年来,学校先后在金华、江山、德清和杭州市郊区等地建立4个教学、科研、生产基地,学校取得的175项重要研究成果多已应用于生产第一线。这个大学还抓好重点科研项目的推广工作。早籼良种“浙辐802”选育成功后,1984年推广330万亩,1985年突破1000万亩,年增产稻谷9亿斤,经济效益达1亿元,使贫困山区大大受益。
据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3所院校两年的不完全统计,他们推广的10个作物新良种,种植面积达2358万亩,增产粮食16.5亿公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