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菱窠”沧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18
第8版(副刊)
专栏:

“菱窠”沧桑
何佑仁
1981年,巴金在写给李劼人女儿李眉的信中,建议保留李劼人的故居“菱窠”,因为“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要让今天的旅游者知道成都有过这样一位大作家。”
“菱窠”建于1939年。李劼人先生奔波了大半生,长期无固定住所。这年春天,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成都,成都居民纷纷疏散。李劼人也从城内租住的寓所疏散到市郊沙河堡乡间。在友人的资助下,他修建了一所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疏散房子”,因其西临一池塘“菱角堰”,便“在门楣上自题菱窠二字,意若曰此菱角堰之菱窠巢也。”
虽为疏散、避乱而来,李劼人却在一开始就有意把“菱窠”建成他的永久性住宅。“菱窠”占地两亩半,住房一正一厢五间带阁楼。楼下三间,中间是书房,东为客厅,西为卧室。劼老一来,在门外堰塘边遍插垂柳,院子里种上了玫瑰、月季,还有竹子、苹果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确是个思考和写作的好地方。从1939年至1962年去世,李劼人在这里居住了24年。他把一生的积蓄几乎全部花到了“菱窠”上,“菱窠”也就断断续续地修整了24年。
在“菱窠”居住的24年中,劼老在这里主要创作了反映解放前夕畸形经济和畸形人性的长篇小说《天魔舞》,修改重版了“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劼老在这里以书笔为伴,与儿孙相娱,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岁月。
劼老去世后,“菱窠”人去楼空,曾作为招待所、仓库,院里还办过蜂窝煤厂。值得庆幸的是,到1982年,成都市政府决定拨专款修复时,正房虽已破旧不堪,但主体框架还依然犹存。
今年6月24日,在李劼人先生96周年诞辰之际,修葺一新的“菱窠”终于正式对外开放了。修复后的“菱窠”似乎显得太富丽了。一溜高高的灰色砖墙,一座飞檐耸翘的大门,门上挂着斗大的“菱窠”字匾,颇有几分烜赫。门前的“菱角堰”早已“沧海桑田”,荡然无存。住房前廊后厦,大红圆柱,油红地板,十分漂亮。在这里,已感受不到“疏散房子”的寒碜,也领略不到“竹篱茅舍”的野趣。修复时从长久保护、彰显主人的角度着眼,却也失去了一部分往昔的风采。
然而,这里毕竟留有不少主人的遗韵。他生前亲自购置的每一件家具,他操握一生的笔墨文稿,都能使人窥见这位奇特的文人、社会活动家的几分神韵。那房后墓地的花坛上,矗立着李劼人生前好友刘开渠先生为他雕塑的汉白玉半身像,默默地注视着凭吊的人们……
家,不仅是生活起居的处所,它也是人们心灵中的港湾,是一面照见主人的镜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