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一部有特色的赏析著作——读吴小如的《古文精读举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18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一部有特色的赏析著作
——读吴小如的《古文精读举隅》
诸天寅
多年来,吴小如先生勤奋地耕耘在古典文学这块丰饶的沃土上。他于教课之余,勤于著述,做古籍校注,写赏析文章,出版学术专著,为普及古典文学知识和繁荣古典文学研究事业作出了贡献。
不久前,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小如先生的新著《古文精读举隅》。本书共收作者从先秦到明代古典散文的赏析文章40多篇。本书不仅可以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概况有所了解,而且可以从中了解我国古代散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分析、鉴赏古文的能力。
近来坊间古文注释讲析之类的书籍日渐增多,其中虽不乏佳作,但人云亦云纯系炒冷饭之作亦不鲜见。本书之难能可贵处恰恰在于能发前人之所未发,新义胜解,层出不穷。《左传·殽之战》中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这里蹇叔对于“南陵”、“北陵”做了具体说明,但究竟用意何在,历来没有人讲过。《举隅》中认为,南陵不单纯是夏后皋的墓址,还可能是他死亡的现场。根据古史相传,上古的统治者的葬地往往就是他的死所。如传说舜死于苍梧之野,舜就葬于当地的九嶷山;禹死于会稽,故葬身于当地宛委之山的禹穴。所以殽山的南陵或即桀的祖父皋死去的地方。一个统治者没有寿终正寝而竟死葬于山陵,很可能是遇难的结果。总之蹇叔的意思是说,南陵从古以来就是埋死人的地方。至于北陵,文王既可以避风雨,晋国当然也可以埋伏军队,足见地势之险,遇见了敌人便进退失据。林纾在《左传撷华》里说,秦人的“必死是间”,等于说晋军“必备是间”。因此蹇叔之说“必死是间”不仅带有严重警告的意味,而且表示他的预料已无第二种可能性,只有这一条绝路。此段讲析,既解释清楚了“南陵”、“北陵”的问题,弥补了前人的阙漏,又传播了古代文化史知识,使人顿开茅塞,收益匪浅。
建国以来分析欧阳修散文的文章谈及《醉翁亭记》者为最多,一般论点多以为:一、这是一篇山水记;二、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心情不舒畅,于是寄情山水,宣泄其个人淡淡的哀愁。因此本篇的思想倾向有点消极;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人们之所以欣赏爱好它,主要是由于它的艺术性。《举隅》中认为,以上这些看法不够全面,他以为此文并非单纯的山水记,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属于记景文一样。其次,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倾向究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回答是并不消极。第三,着重说明应该怎样来挖掘此文的艺术特点。于是在人们所熟悉的名篇中讲出新意,这是很不容易的。
有人问吴先生:一篇普普通通的作品,怎么到您手里就能妙笔生花,谈出如此精辟的见解?他回答说:学习古典文学的六字诀在于多读、熟读、细读。他一贯主张读书要点、面、线相结合,所谓点即某一作家的具体作品;面是指各种选本,如《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线则指从古至今一个大致发展演变的过程,如读王瑶《中国诗歌发展讲话》、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即可起到这样的作用。
作为一位知名学者,吴先生谦虚的精神更是值得称道。当他校阅本书清样后不久,偶然得知《岳阳师专学报》1980年第2期上有一篇江立中同志写的《〈范仲淹岳阳楼记考析〉的考析》。虽然时隔六载,且《岳阳师专学报》在京不易觅求,但他仍多方设法,终于读到江文,随即致书江立中同志,表示感谢,并且写了《校后补记》,承认自己文章中的疏失,附于本书卷末。这种闻过则喜、平等待人的精神,应为今天学术界大力提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