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建立中国的“大学联合体”——上海经济区高校采访札记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1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建立中国的“大学联合体”
——上海经济区高校采访札记之二
新华社记者 周祖佑 蒋志敏 郭礼华
高校师资、经费、设备紧缺,各省市区之间发展又不平衡,加上专业重复设置,亟待开展院校间的协作乃至联合,如互派教师授课,建立课程交换制、图书资料互享系统……
国外资料表明:建立“大学联合体”已成为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仅美国,就有一半以上大学开展各种教学联合活动,产生了134个“大学联合体”。许多教育界人士认为:我国也应该建立类似的“大学联合体”。
早在1980年前后,上海的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5所高校成立协作组,议定在教学、科研、实验仪器等方面协作。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4所院校也决定通过协作逐步联合,组成“大学联合体”。浙江省政府为此作了决定,发了文件;4校则成立了联合体办公室,组织协调各校的联合教学活动。可是,这两次重要尝试,结果都是协而不作,夭折半途。
上海、浙江的试验胎死腹中,究其原因,无非两条:一条是体制上的障碍,一条是名利思想作梗。翻开历史,浙大、杭大、浙农大、浙医大本是一所大学,解放初期院系调整后才一分为四。若实行4校联合教学活动,应该说条件具备。问题就出在领导体制上。浙江大学是当时教育部的直属高等院校,其它3校是浙江省属学校。浙大担心4校联合后会改变自己全国重点高校的地位,经费等各方面会受到影响,貌合神离,联合教学活动迟迟搞不起来。当时作为4校协作的试验,浙大和浙医大曾商定联合兴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取长补短,建设这门新兴学科。浙大开办这一专业,经有关上级部门批准,拨出了专款;而浙医大没有省里下达的任务,经费和人员编制都感到紧张。几经商谈,双方难以协调解决,最终告吹。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有限,师资和仪器设备紧缺,而各省市区高校之间发展又不平衡,亟需联合协作,尽可能挖掘各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潜力。另外,我国高教事业的一个弊端是领导体制条块分割,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学校数目急剧增加、专业设置盲目重复,人财物浪费很大。倡导和发展“大学联合体”,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之一。
当然,建立“大学联合体”需要有个过程。有关专家建议,目前可以利用现有条件,逐步开展几种院校之间的协作形式。
比如,一些大学就近建立课程交换制,让本校的学生适当去他校选修一些自己开不出的课程;互派教师到他校授课,组织各校专家、教授共同举行跨校的专题系列演讲活动;用跨校修课或代培方式,联合有关院校的重点学科来培养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新型人才;共同承担一些社会服务项目;建立大学图书资料互享系统。
在这样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共同进步的基础上,各校深化横向联系,最终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联合体”。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