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寻找电梯工业的春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22
第2版(经济)
专栏:

寻找电梯工业的春天
本报记者 陆振华
近年来,我国机电市场上的电梯之战愈演愈烈,国外电梯一批批涌进国内市场,北京、上海、广州等市的宾馆和高级饭店的电梯几乎都是“舶来品”;而国内中小电梯厂推销人员满天飞,烧香叩头忙不迭,但问津者寥寥。目前,进口电梯的胃口越来越大,我国的电梯工业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为什么出现这种令人不安的情景?主要原因是我国电梯工业深受条块分割制约,缺乏行业规划。电梯是近代经济生活中的一颗新星。解放后我国电梯制造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30年时间组建10多个电梯厂,年产电梯1000多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旅游事业的兴旺,电梯很快成为供不应求的吃香货。于是,机械、冶金、军工等行业和各地乡镇企业一轰而起,纷纷办起电梯厂,国家定点厂才14个,但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小电梯厂已超过300个,年产电梯达1万台以上。
电梯厂无计划地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忧虑:一是低档质次电梯充斥市场,造成“买——修——换”的恶性循环。目前,全国大部分电梯厂设备落后,绝大部分在生产50年代中期水平的产品,质量差,故障率高,把人关在电梯里的事也时有发生。用户购置这些电梯时,国家要花一大笔钱,维修费用也相当惊人,几年之内国家还得花数十亿元更新。这种巨大的浪费至今被人忽视。二是国内生产的高档电梯供不应求,替代进口产品的能力不足。据统计,我国电梯所花费的外汇,1985年为2300万美元,1986年高达3200万美元,这几年总计已有一亿多美元被进口电梯“吃掉”。专家预测,由于进口维修配件价格昂贵,将来维修进口电梯的费用,更是个“无底洞”。
世界上电梯都以集约化方式生产。美国仅有两家大型电梯公司,西欧各国也只有三四家大公司。我国电梯工厂遍地开花,各家都组装生产电梯,毫无专业分工。这种手工业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使我国电梯工业陷入危险的境地,大部分电梯厂在“要饭吃”;上海长城电梯厂、天津电梯厂虽分别和美国奥的斯公司、日本三菱公司合资生产电梯,但在创办阶段,新型电梯的零部件国产化程度很低,唯有合资企业迅达电梯有限公司,可以生产80年代初的高档电梯,零部件国产化程度达到90%。但是一花独放,并不代表中国电梯工业的春天。
中国电梯工业面临的严峻现实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经济专家的注意,他们扭转现状的思路是变革生产体制,实行技术转移。今年6月,国家机械委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建设部、高校、科研所和有关工厂召开了生产国产高级电梯技术研讨会。与会的20多个单位首先突破了条块分割,发展横向经济技术协作,实行按电梯的总体设计、曳引机、拖动电控、轿厢、安全部件等5个专业组协作攻关,计划在三五年内研制出质量好、水平高的国产高级电梯,顶替进口电梯,进而争取出口创汇。
合资企业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也作出相应决策:由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发展为扩散先进技术。这家公司在解除合资外商怕丢失市场、公司怕倒牌子的思想顾虑后,已组建成由其他6家电梯厂参加的中迅电梯联合公司。联合公司将实行统一规划和专业化生产,发展我国高档电梯和提高中档电梯技术水平。各地电梯厂参加高档电梯攻关和加入联合公司的热潮已呈现,经济专家认为,这正是我国电梯工业春天来临的征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