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布加勒斯特的今与“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22
第7版(国际)
专栏:

布加勒斯特的今与“古”
曹彭龄 卢章谊
比起开罗、雅典、巴格达等古文明之都,直到1862年才成为罗马尼亚首都的布加勒斯特要年轻得多。相传700年前,一位名叫布库尔的牧羊人,赶着羊群到登博维察河边放牧,看到这里气候宜人、水草丰茂,便支起帐篷定居下来。后继者接踵而至,这里逐渐发展成城镇。这便是布加勒斯特的前身。而它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迄今不过500余年。
因此,在布加勒斯特自然“觅”不到雅典的巴特农神殿这样的“古”。然而布加勒斯特也是有“古”可觅的。
确切地说,布加勒斯特是一座新兴的城市。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市政建设发展很快。除了宏伟、壮观的火花大厦、国家计委大厦、科学院图书馆等著名建筑外,市中心一幢幢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新住宅区散布在市郊,使罗马尼亚首都锦上添花,处处呈现着勃勃生机。
但是,布加勒斯特人并没有厚今薄古,无论是新区的建设或是旧城的改造,都把昨天和今天、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对于前人留下的建筑,那怕只有百多年历史,只要有纪念意义,就千方百计加以保护。有的建筑,如奥拉里教堂、圣玛丽亚修道院等,妨碍新建筑规划的实施。城建部门宁可花更高的费用,用“搬移法”将它们原封不动地“搬”往别处。
这种一面以顽强的毅力努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同时又不忘民族传统,把一切优良风格都完好地继承下来的精神的确值得称道。正因如此,在布加勒斯特,人们不但可以看到上一个世纪的古老建筑,而且它们同现代化楼群互相辉映,组成一幅幅美丽、和谐又别具一格的画面。
罗马尼亚地处东方拜占廷文明和西方哥特式艺术的交汇处,许多上个世纪保留下来的古老建筑,充分体现了这两种建筑艺术和风格的相互影响、渗透与交融。这些别具特色的古老建筑,得到政府和建筑师们的特别惠顾。
1977年3月,一次强烈的地震使布加勒斯特遭到严重破坏。里瑞亚努街、基卡街、伯尔切斯库街的楼房几乎全部毁坏。罗马尼亚人民在抗震救灾的同时,仍不忘对遭到破坏的古老建筑进行修复,尽可能使它们重新恢复昔日的魅力。
在基谢列夫大街,曾担任过罗马尼亚司法部长的托马·斯泰利安的官邸,是由著名建筑师杨·贝林代伊1906年设计建造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虽然在那次地震中遭到破坏,但重新修复后,它现在已是罗马尼亚作家协会所在地。
“军人之家”是一幢造型很特殊的建筑,它的大门两侧,有两座圆形的“城堡”,二、三层之间的阳台有一排廊柱,这是典型的拜占廷风格。而位于闹市区的“雅典音乐厅”,正门的6根高高的立柱和圆形大厅,又带有古希腊的神韵。
基卡皇宫、马努克客栈,以及共和国广场附近的克雷楚列斯库教堂等等,也都以其典雅、独特的造型与风格,和众多的雕像、喷泉、草坪、花坛等等点缀在现代化的高楼与满城的花树之间,把布加勒斯特装扮得更加俏丽、娇艳、容光焕发。
在布加勒斯特,还有一条名叫利帕斯刚尼的老商业街。它使每个到此的中国同志很自然地想起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
利帕斯刚尼显得十分狭窄,除鳞次栉比的店铺外,一些巷口小空地上,摆满了小摊位。漫步布加勒斯特的“大栅栏”,一面欣赏街两旁那装饰着东方拜占廷圆柱和西方古罗马雕像的建筑,仿佛在浏览一条建筑艺术的长廊。
布加勒斯特,年轻而“古老”的罗马尼亚的首都。我们既为它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欢喜,也为那些保持民族传统的古老建筑焕发异彩而欣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