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咱是大别山农民的剧团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23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咱是大别山农民的剧团呀”
新华社记者 李锦 杜华举
7月6日上午9点,大雨滂沱,溅在安徽省金寨县青山镇街面上,撞起片片白烟。100多户人家扶老携幼,打着雨伞,放着鞭炮,为湖北省英山县农民青年剧团送行。有几位老太太追着徐徐开动的汽车喊着:“二回再来呀,再来呀!”
白天下地,晚上排练,开锣不易
在海拔800多米高的金寨县张畈乡龙冲村,记者追踪到这支由32名青年农民组成的剧团。这里白云缭绕,只有七八户人家散缀山溪边,在此演出,有人看吗?
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剧团团长熊汉卿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事,说:“山旮旯里人都有钱了,不比那时候了。”
“哪时候?”
“就是咱们剧团刚拉起来那阵子,8年了。”那时候,政策刚松动,大别山里有了一点活气。庄户人有心思看戏了,可是跑大码头的专业剧团哪肯进山呢?英山县金铺区农民熊汉卿就和8名农民白天在电站挖土方,晚上排戏,借来了“农业学大寨”时的彩旗,请人用水彩在上面画条龙充当“龙袍”,用纸扎成各种“头面”,用回形针制成了光闪闪的耳环……顺着大别山绵延的山脊、弯弯的小溪,他们就跑开了。兴冲冲来到龙冲村,没料想老支书杨待昌开口就说:几多人家还指望葛藤根填肚子呐,看不起戏呀。熊汉卿好说歹说说不通,便在老支书家里说了一夜鼓书。老支书敢情是感动了,一咬牙,偷偷卖了村里的一些木材,包了两场戏。
专跑专业剧团“遗忘的角落”
与龙冲村一样,8年前大别山人日子过得紧巴,他们想看戏,没钱。乡亲们有的掖着几个鸡蛋,有的拔个萝卜藏在怀里来了。演员们说,咱是喝大别山里的水长大的,都是乡里乡亲的,没钱咱也演。哪里山高路远,他们就去哪里,专跑专业剧团“遗忘的角落”。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他们拣草棚、磨房、油坊、仓库住。听说大山上有几户老人几十年没看过戏,便爬上1100多米高的山寨,专场演出。1983年7月,剧团在英山县白莲河水库被大水围困了15个昼夜,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饱饭,还坚持为群众演出。另一次,他们被雪封在罗田县僧塔寺乡的深山里,为了不误演出,便肩背着行李,硬是在雪地里滚爬了90多里。
山里人搞商品经济,要唱戏助兴哩
没几年,商品经济的洪流涌进了大山。收购站、运输队、技术站一个紧接一个地建立起来,山里的财富就象山泉哗哗地流出来,山里人富气起来了。戏票卖到四角钱一张,还场场爆满。不少村常常派人十遍八遍地跑来请他们。安徽省霍山县有个老汉农闲时揣着玉米粑,尾随着他们,整整看了两个月的戏。一次,剧团路过麻城县三河镇时,车子被13位拄着拐棍站在路当中的老太太拦住了,有的还用拐棍顿着地:“我们要看戏哎,我们要看戏哎!”不由分说,让儿孙们搬下剧团的行李。一问,才知道这13位老太太的儿孙们都是开店办厂的,剧团一来,生意便比往常兴隆。此刻,熊汉卿才明白为什么岳西县两个乡的乡长为抢他们的行李闹翻了脸:山里人搞商品经济办大集,要他们唱戏助兴哩!
“你们演得好,心眼也好”
夜晚,锣鼓在龙冲村里响起来。山民们冒雨从周围二十几个山头赶来,把村里晾茶叶的大房子塞得满满的。这天演的是连台戏《鸳鸯泪》。演出结束时已是深夜一点半了,几十名观众仍然不肯走。一位老大娘一手拉着女主角杨淑萍的手,一手不停地为她扇扇子,说:“你们演得好,心眼也好。几年头里咱不让演,你们不记恨,这次就多住些日子吧。”
“这次‘二进宫’,你们村变化可大了,通了路,安了电,吃得穿得也好多了。就说姑娘们的穿戴吧,一个个比咱演员还鲜亮呢。那时候……”
“别提那时候啦”,房东胡邦英说:“你们头一遭来时我还在上学,父亲一年下来挣的钱还不抵我现在半个月的多哩。村里包了地,划了山,搞起的茶场、木器厂等30多家企业,人均收入由78元增到247元。心里畅快,就是想乐一乐……你们也‘鸟枪换炮’了。那时候,你们打着火把唱戏,一场大雨把纸扎的‘头面’淋个稀烂,‘龙袍’上画的龙只剩下一圈圈花花绿绿的水彩。而今,你们的行头少说也有几万,跑了不少大码头吧?”
“农村照这样改革下去,咱的戏越唱越带劲”
剧团副团长黄国政回答:“一直没出过大山,咱是大别山农民的剧团呀。”8年来,他们在大别山16个县市为农民演出2400多场。“农村照这样改革下去,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兴旺,咱的戏也越唱越带劲。”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附图片)
高山作背景,大地为舞台,观众最多时逾8000人,最少时仅1人。庄户剧团为庄户人唱念做打,相看两不厌。图为他们在佛顶寨下稻场为农家演出。 新华社记者 李锦摄
一曲“鸳鸯泪”,勾起老夫老妻满腹真情。他俩连续六夜相互搀扶着,跑了二十里山路来看大戏。 新华社记者 李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