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嵩山天下奥——再谈“绿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23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嵩山天下奥
——再谈“绿文化”
丁文魁
嵩山是中国的名山之一。从景观特色看,五岳中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这是公认的。而嵩山我认为可以用一个“奥”字概括它的特点。这“奥”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嵩山有奥妙无穷的风景资源;二是嵩山似一部奥博精深的文化史册。中国的许多名胜都具有这一特色。
“绿文化”论认为,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是一种信息容量极大的园林类型,是多学科的综合体,认识它、管理它、使用它、欣赏它都需要尽可能具备多种知识。以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为例,它就是一个永恒的博览会,一所综合的实验站,一座露天的艺术宫,几乎集天文学、考古学、生物学、建筑学、地学、林学、美学,集文化、艺术、体育、宗教等学科领域于一身;从旅行家到理论家,从小学生到退休者,无论是来观光游憩或是进行科学研究,都可以找到各自追求的目标。
中国的佛教、道教、儒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不仅绚丽多采,并且影响深远。嵩山少林寺是佛教禅宗发源地;被道教列为36洞天第6的中岳,其核心是中岳庙,庙中保存了300多株古柏和10万多平米的古建筑;宋初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是儒家“阐释义理”的宋代洛派理学的最高学府。这一寺一庙一院是中国古文化发展的缩影。
300多座佛塔、墓塔组成嵩山的塔林,从唐宋到明清,有砖砌有石构,有多角有圆形,千姿百态。单就嵩岳寺塔来讲,高耸40米,密集的塔檐,在蓝天衬托下连成柔和秀美的曲线;虽经几次地震,但从北魏至今巍然屹立;1400余年来砖面风化很少。这刚柔相济的美的造型、抗震力学的工程杰作和精良耐久的建筑材料,不正是各家研究的佳例吗?
称嵩山是露天艺术宫也是当之无愧的。古朴的汉代石雕,珍贵的缅甸玉佛,宋代的铁铸武士,北魏的造象碑刻,唐墓中的陶俑,都是雕塑艺术的精品。在古窑中发现有黄、绿、青、褐和黑色的彩釉遗物;在古遗址中发掘出石器、骨器、陶器、玉器、铜器、铁器,甚至还有武则天的“金简”,既是文物,又是艺术品。数百块从唐到清的石碑,是一部研究书法艺术的巨型宝库,集篆、隶、魏、楷、行、草各种字体之大成。
100多平方公里的嵩山地区,又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地质专家称之为“五世同堂”,因为,从太古代到新生代5个地质年代的地层出露,展示着地壳运动的抬升、沉降、褶皱、断裂、风化、侵蚀现象,留下了沧海桑田的明显痕迹。游人在游览途中,可以学到许多地质知识。
此外,还有宫、殿、楼、阁等古代建筑,拳、枪、刀、剑等少林武术,春秋至汉的“夏禹阳城”,“将军巨木”的原始古柏,加上拔地腾霄的巍峨群山,珠雾映虹的瀑布飞流,翠光浮动的深潭涌泉……丰富的人文景观与壮丽的自然山水,处处表现出嵩山的无穷魅力。
中国大地上具有这种魅力的名山大川,又岂止一个嵩山!风景名胜是取之不穷的财富。“认识了是个宝,不认识是棵草”,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风景名胜资源的多种价值。风景园林的开拓者、宣传者、建设者、管理者和使用者,都应是这个文明世界的一员,要求具备多种学科的视野,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可惜,在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治理中,还可以看到这种素质的缺乏,有的领导干部只将山林当作木材基地而不知它的多种价值,有的只抓旅游而不管环境保护……种种偏颇的行为,致使资源未充分利用,而被破坏不少。应当有更多的人认识风景名胜的无穷
“奥妙”,从而保护其“奥妙”于无穷。这个观念,在早些年里是提不出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