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壮大乡镇工业调整生产结构 江苏发展地方经济有特色 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三分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24
第1版(要闻)
专栏:

壮大乡镇工业调整生产结构
江苏发展地方经济有特色
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三分之二
本报讯 记者孙健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8年多,江苏省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使长江两岸、黄海之滨的1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发展地方经济的新路。
1978年以来,江苏省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5%,去年达到172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5.3%,去年达到1458亿元,居全国第一位;198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05元,比1978年增长1.7倍,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3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64元,比1978年增长1.9倍,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43%。事实表明: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使江苏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改革受到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改革使江苏省农村经济形成了农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乡村工业以集体经营为主,多种经营以家庭承包和个体经营为主的合理结构,农村各业经济兴旺发达。原来那种单一经营和城乡分割的产业结构已被突破,农副工三业比重由1978年的44∶14∶42,变为1986年的22∶11∶67,人均占有粮食连续三年超过500公斤,农业的绝对值增加了,而比重下降了,工业的绝对值和比重大大提高了。
农业的原始积累办起了乡镇工业,乡工业的发展壮大改变着农业的生产环境和条件,形成农业乡镇工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1986年,江苏省乡镇工业达到496.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2.3%,超过了农业和农村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的全部产值,标志着全省农村经济开始进入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新阶段。全省已有9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力离开耕地转入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所创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3。
改革使江苏省的城市工业经济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其中生产结构在向高层次转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1978年与1986年相比,工业产值的比重由71%上升到83%,农业产值的比重由29%下降到17%。这是在农业产值增长75.6%的情况下,工农业之间比重发生的变化。可见,江苏多数地区基本上实现了初步工业化。
江苏较早地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为其经济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内苏锡常、宁镇扬、通扬盐、徐淮盐连4个经济区的联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徐州市历史上就是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商品集散地。1986年与16个地市100多个县共同协商,建立了淮海经济区。南京市与邻近的安徽、江西和省内18个地区组成了“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已正式签订了一批联合协作项目。近两年,江苏省与上海市的联合更为突出,据苏州、镇江9个市的统计,1986年与上海共签订联合协作项目2340个,占全省联合项目总数的30%左右。
随着商业物资、金融体制改革的开展,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正在形成。据统计,到1986年底,江苏全省已建立各类专业市场1859家。
继沿海城市南通、连云港和长江沿岸南京、镇江、张家港港口对外开放之后,苏州、无锡、常州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区内232个卫星镇也对外开放(占苏锡常城市总数的60%),进一步扩大了江苏省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1986年全省外贸商品收购额值77亿元,比1978年增长2.9倍,出口创汇17.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1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