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皖南区宣城团山区农民 兴修水利今年得到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1-23
第2版()
专栏:

皖南区宣城团山区农民
兴修水利今年得到丰收
皖南区宣城县团山区今年的丰收,是广大农民兴修农田水利得来的。团山区的经验证明:土地改革后农民对兴修水利很积极;发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事业,是防旱和防涝的有效办法。
团山区是山地,稻田主要依靠散布在全区的二千多个大小水塘蓄水灌溉。这些水塘在解放前就已经坏了,“有雨三天满,无雨七日干”,不能起蓄水灌溉的作用。旱的时候塘里无水,雨大了却又淹田,多年来,团山区常发生旱灾和涝灾。去年团山区有四十多天没有下雨,旱得塘底朝天,结果全区普遍歉收。
解放以前,团山区农民就想把所有塘坝认真修一遍。但是,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政府只管搜刮,地主只管催租,谁也不管水利。农民有心无力,人心不齐,修也没有修出成绩。去年冬天,团山区开始实行土地改革的前后,宣城县县长惠峻峰到了该区,领导农民修塘坝。土地改革工作队也一面发动群众,一面领导农民兴工。当时,全区成立了一个水利委员会,各村成立了村工务所,农民组织了一百五十四个塘坝工务组,与进行土地改革同时,动手修塘修坝。农民根据大家的规定,互相帮助,先修死水塘和灌溉田多的塘坝,后修活水塘和灌溉田少的塘坝。对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和鳏寡孤独没有劳动力的农户,大家帮助他们。有五处塘坝工程较大,人民政府就予以贷款扶持。这样,今年三月底,全区就修复了大小塘坝二千一百四十七处,使全区塘坝的蓄水量增加了一倍到两倍,保证了五万三千多亩农田的灌溉。
为了好好管理和养护这些修好的塘坝,人民政府又帮助农民成立了五十九个塘坝整修管理委员会。小的水塘也有一个小组或一个专人来加以管理。过去农民常因争水发生纠纷,这次人民政府又帮助大家订了一个用水原则,规定:一、先用小塘的水。二、足水时先给近田和高田放水,后给远田和低田放水。三、缺水时先用田里的存水互相调剂,尽量保留塘内存水;必要时放弃青苗、晚稻的灌溉,保住早稻。四、遇山洪暴发时,全体青壮农民出动守护大塘大坝。
修好了塘坝,扩大了灌溉面积,虽然团山区今年也和去年一样旱了四十天左右,但是全区赢得了丰收。去年团山区每亩稻田平均产稻一百二十斤,今年每亩平均产稻三百五十斤,增产将近两倍。总计今年全区比去年增产稻谷一千三百万斤以上。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