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27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评介
宛明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一书,最近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粉碎“四人帮”以来,《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了大量的经济理论文章。本书是从十二大以后到1986年上半年发表的几百篇文章中选出的70多篇文章汇集而成。这些文章归纳起来,主要是商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三个大的方面,总的是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改革以来在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本书选入的两篇文章,集中探讨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个改革的根本理论问题。
传统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因而也不存在价值、货币、价格、市场和竞争。这是高度集中和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的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这个理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就是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明确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明确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个理论突破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以及我国的国情有进一步的科学的了解。其次,这个理论的突破也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按照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要求,破除旧体制中不合理的东西,设计符合这一要求的新的经济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国民经济必须持续协调稳定地发展
国民经济必须持续、协调、稳定地发展,这是近几年我国在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进步。本书有15篇文章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这些文章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经济的发展,只能采取适度的、可以长期稳定发展的速度,不能搞超高速的发展速度。第二,要以效益为中心来安排速度,把经济效益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使经济发展战略由数量增长型转向效益提高型。第三,合理分配国民收入,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坚决改变国民收入超额分配和多头重复分配的做法。第四,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关系、一二三类产业的关系、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关系,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建立先进合理的产业结构。第五,扭转重基建、轻技改的传统做法,实现经济发展从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的转变。第六,不再把产值增长速度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考核的依据,应当采用能够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及其效益的指标。
把经济体制改革放在首位
本书有60篇文章探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问题,反映出对改革开放的高度重视。
在这方面的第一个重要思想,是要把经济体制改革放在首位。有关文章指出,中央的这个决策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是完全一致的。这主要是因为,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几年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同时并存、交互作用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改革,使经济运行基本纳入新体制的轨道,并且充实完善新体制,是从根本上克服当前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书中大致的意见是:(1)把过去单一化的经济结构,改革为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2)把过去权力过度集中于国家一级的经济决策结构,改变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多层次决策的经济决策结构;(3)把过去以指令性计划为主、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调节体系,改变为加强指导性计划、主要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并利用市场机制的经济调节体系;(4)把过去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集体
(企业)个人(劳动者)利益以及“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改变为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兼顾,经济收入同经济效益密切联系的经济利益体系;(5)把过去政企职责不分、以纵向隶属关系为主、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经济组织结构,改变为政企职责分开、以横向联系为主、以中心城市为枢纽的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经济组织结构。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主义与对外开放。本书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开放的社会;把对外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决策;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要分析,既要拒绝腐朽的东西,也要吸收有用的东西。总的说来,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体制模式,我们仍处在实践和探索之中。因此,本书选入的文章也还带有探讨性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