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生活在千载难逢的科学时代——访著名美籍华人超导科学家朱经武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8-28
第7版(国际)
专栏:

生活在千载难逢的科学时代
——访著名美籍华人超导科学家朱经武教授
本报记者 蒋千红 孙毅
这里,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8月25日上午,一个重要的学术报告会就在这里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数百名专家学者挤满了会场。
9点整,一位中等身材、有着一头乌黑短发的学者走上了讲台。那样年轻,那样平和,竟使人一时很难把他与一个蜚声世界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朱经武,美国休斯敦大学物理系教授,1987年2月与阿拉巴马大学吴茂昆教授合作、首次获得98K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由于这一发现,推动了世界超导研究的蓬勃开展。
报告会一结束,记者便访问了朱经武教授。都是炎黄子孙,我们之间的交谈是轻松而又愉快的。
自1978年以来,朱经武教授已经是第四次踏上神州大地了。这次,他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进行为期5天的学术交流活动,心情显得格外兴奋。他说:“如果是在半年前,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热烈地讨论高温超导研究的进展。今天,中国是世界超导研究的三强之一,我是怀着一种既是朝圣又是探亲的心情来到北京的。”现年46岁的朱经武,生于湖南,长在台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早在学习期间,他就开始关注超导。从1965年起,他投身于这项研究工作,直至今日。人们说,他是一个“工作狂”。10年来,他每周工作7天,正常情况下每天工作12小时。朱经武说,重大的科学研究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许多人的合作。他的超导研究小组有9个成员,其中5个人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他与同事、学生合作融洽,对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给予很高的评价。
谈话中,朱教授向记者介绍说,当前世界性的“超导热”方兴未艾,各国都在探索具有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以便加速超导体的实际应用。当前,中、美、日三国在基础科学领域都在进行扎实的研究工作,在技术应用方面,日本更是先行一步。据了解,最近日本东京大学已经成功地试制出超导薄膜,利用超导材料建造大型发电站和蓄电站等研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在美国,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工业界对超导研究都有兴趣,并互相协调,共同攻关。这种情况确实是少有的。
记者向朱教授请教超导体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说,超导材料一旦投入应用,不但可以通过高强度的电流,而且改变着电流的产生、输送、储藏方式,它将在能源、交通、电工、电子等部门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并使经济、科技以至整个社会生活方式不能不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与之相适应。它的意义“可能几乎和电的发现一样”。
不过,在不断有超导体临界温度继续升高的报道传来、人们普遍感到振奋的时候,朱教授依然保持着冷静的思考。他告诉记者,确定一个材料具有超导电性,除必须具有零电阻等特性之外,还必须同时具有稳定性与可重复性。据此,他认为迄今为止的超导材料最高临界温度仍然在100K左右徘徊,有待突破。在超导材料大规模应用的领域,也还有超导体的载流量、超导技术与半导体技术的相互吻合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攻克难关,推动超导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他十分强调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主张在实验、理论、应用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同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超导研究的发展前景,朱经武教授十分乐观。因为他深信,科学的巨大进步既不可能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时刻产生,也不会为任何力量所改变或阻止。这是一个科学上千载难逢的时代,他要继续勇往直前,攻克难关。他满怀激情地对记者说:“我很幸运,我正生活在这个时代。”
(附图片)
朱经武教授在作学术报告。
本报记者 陈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