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死者长已矣 生者当如何 “张歆黔事件”引起强烈反响 读者纷纷投书本报谴责“一切向钱看”倡导文明新风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01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死者长已矣 生者当如何
“张歆黔事件”引起强烈反响
读者纷纷投书本报 谴责“一切向钱看” 倡导文明新风尚
本报讯 8月12日本报第四版报道《成都一女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溺毙》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本报编辑部收到寄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来信。
许多读者对张歆黔的不幸遇难,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并通过本报问候和劝慰张歆黔的亲人。解放军某部张义生、刘云生、韦振好、蔡德友在信中还写道:张歆黔的亲人“经济上若有困难,我们愿大力资助”。
张歆黔遇难时,岸上围观的成年人就有四五十个,但无一人肯救助,有人竟提出“救了谁给钱?”这激起了读者的义愤,他们纷纷谴责这种“一切向钱看”的行径。驻守在云南老山前线的解放军某部余保成在信中写道:“象那些拿不到酬金就见死不救的围观者那样的人,即使成了百万富翁,也是穷光蛋,因为他精神空虚。要知道,比金钱更宝贵的是一个人的情操。”
邯郸矿务局陶工煤矿张庆珠、赵文革、张志平、孙清海等16名青年矿工在来信中写道:“我们这些在800米深处工作的矿工,虽然天南海北的都有,但身边只要有哪位同志遇到危险,都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谁也不会瞻前顾后。”看到披露张歆黔事件的报纸后,他们展开了“社会·人生·金钱”的讨论,并投书本报呼吁“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丢掉了人格”。
更多的读者在深思张歆黔的悲剧后指出,要注重社会的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利义观。那种贬低人的价值而一味“向钱看”的观点和行为,是与我们的社会制度和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陕西铜川矿务局三里洞煤矿岳军强读者在信中写道:“如果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大力提倡培植人道主义,一切腐朽的东西就会钻改革的空子,破坏我们的社会风气,影响文明古国的声誉。”许多读者建议,宣传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运用社会舆论,提高道德水准。
内蒙古的一位读者随信附了一首诗《一个不幸溺水身亡的少女的独白》,诗中写道:“我饱含眼泪读到了桌边的这些报纸,/……我不是多余!——我走了/成都会哭泣,正义会呐喊!”
是的,这些来信所代表的读者之声,正是正义发出的呼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