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两个生命震撼一座城市 万千悼唁寄托几多思虑 成都人说:关键时刻你我他都要站出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01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两个生命震撼一座城市 万千悼唁寄托几多思虑
成都人说:关键时刻你我他都要站出来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王毅、夏凯旋报道:成都14岁女中学生张歆黔在众目睽睽下溺水惨死的悲剧和8月15日民警舍生忘死勇擒持枪杀人暴徒的事迹,影响着这座157万人口的城市。
记者耳闻目睹了两件事发生后的一些感人肺腑的场面。
在青年工人杜清林为追捕暴徒而牺牲后的很短时间内,人们抬着花圈找到烈士的家。静静流淌的锦江河的河畔,在数日之间便出现了一排数百米长的254个花圈。成千上万的人每天前来悼唁。一些信奉宗教的老人跪在烈士的遗像前,默默地为他祈祷。天主教徒邓其霞说:“他为民除害而献身,是我们宗教界人士最钦佩的人。”在负伤民警苏蓉贵和出租汽车司机廖志南住的医院,由于每天拎着水果、糕点前来探望伤情的人络绎不绝,医院不得已采取了限制措施。一位老人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看到人们真诚地对几个普通人给予这样多的关注和崇高的敬意。
张歆黔一家只有母女二人。母亲早年手脚畸变残废,生活不能自理,女儿是她生活的支柱和希望。张歆黔死后,许多人向她的母亲伸出了同情的双手。一位叫冯力的女学生为使痛不欲生的母亲鼓起生活的勇气,认她为“干妈”。张歆黔的同学们说:今后我们都是张妈的干儿干女。他们计划每周轮流去陪伴和照顾这位老人。许多素昧平生的人还托电台、报社转达他们的深切慰问,并表示捐款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发行量超过30万份的《成都晚报》最近两周组织了讨论,许多人撰文谈到,这两起截然不同的事件,反映了我们的社会既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基础,也存在少数人缺乏做人的起码道德的现状。
许多人在来信中强烈希望社会的每个人都能忠实地履行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自己的国家竭尽“匹夫之责”,使国家的改革少受其它因素的干扰,使我们的社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人们说,关键时刻你我他都要站出来。
张歆黔事件虽然令成都各界群众痛心疾首,但“8·15”事件却使更多的人心头绽开了正义之花,对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充满信心。最近成都多次出现见义勇为、伸张正义之事。一位叫余国和的老人,在20分钟内从河里连续救起了三个溺水儿童。事后他简单地说了一句“这是义不容辞的”。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