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核乏燃料后处理工业前途光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01
第7版(国际)
专栏:法国通讯

核乏燃料后处理工业前途光明
本报记者 马为民
第二届核乏燃料后处理和废料处理国际会议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在巴黎举行。来自二十三个国家的六百多名核工业专家荟萃一堂,对核电工业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工业部门——核乏燃料后处理工业中的各项问题交流了观点和经验。我国的王世盛等五名核工业专家参加了会议。
众所周知,核电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能源形式。西方运转中的各类核电站目前多达三百五十座,九十年代中期将增至三百九十座。而核电站堆芯的燃料通常每三年要轮换一次,这样,核电站在生产电力的同时,又产生出大量核乏燃料。对核乏燃料,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处置方式:一种是在进行玻璃固化等处理后,最终将它放置到地层的某一稳定构造(如废盐矿),弃之不用,这种处置方式被称为
“直接处理”或“一次性通过”;另一种是进行后处理并循环利用,而仅仅把放射性大大减少的废料经处理后最终放置到地下。
不少人主张“直接处理”。连最早倡导后处理的美国及瑞典也从一九七六年起中止了后处理,改取“等着瞧”的态度。其理由是:目前铀矿资源不缺乏,铀的价格较低;后处理的成本高(每公斤六千法郎),经济上划不来。
主张后处理的人认为,把核乏燃料报废的
“直接处理”是严重浪费资源。核乏燃料不是废料。占燃料百分之三点四的铀235在堆芯反应中仅烧掉二点四个百分点,而占百分之九十六的铀238则完全没有燃烧。后处理能回收百分之九十七的燃料,可再循环利用三次。目前铀资源不缺,但到下个世纪中,已知的天然铀将可能采尽,埋藏报废的做法将使核电工业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只有后处理才能保证核电长期发挥作用。尤其是当快堆(它反应产生的燃料比自身消耗的多)技术成熟后,后处理将变得更为必要。其次,后处理技术已有二十多年(民用)甚至四十年(军用)的经验,而直接处理技术刚刚起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践过,所以前者比后者在技术上要成熟得多也较为安全。
近年来,主张后处理的人在增多,实行后处理是本届大会的主调。会议在闭幕总结中,还特别提到我国决定走后处理道路的明智决策。据与会的我国核工业专家介绍,我国是从利用资源、节约能源特别是从保障安全、对后代负责等考虑出发,下决心走后处理道路的,并于今年五月在维也纳正式宣布了这个立场。
到目前为止,对核乏燃料进行后处理的只有四国:法国、英国、西德和日本。法国核燃料总公司“科热马”是世界上最大的后处理厂家,目前经营两个厂,第三座年处理能力八百吨的工厂定于后年投产。
但是,世界上目前和近期的后处理能力大大低于市场需要。到一九九五年,单是西方各国累积的核乏燃料就要达到五点五万吨,到下个世纪,则可能达到十二点五万吨。所以,后处理这个新的工业部门虽然目前的市场尚小,但不出十年,它将猛增到二百五十亿法郎。后处理工业有着“光明前途”。这也是西方几个大国目前积极发展核乏燃料后处理工业的动力之一。
(本报巴黎八月三十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