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花村新花更醉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03
第2版(经济)
专栏:

花村新花更醉人
新华社记者 张愈升
每天天刚麻麻亮,开放城市珠海市湾仔镇作物村——花村的姑娘们就肩挑筐筐鲜花,你呼我唤,迎着曙色,相伴穿过田埂小路赶来码头。不一会儿,五色斑斓的鲜花把小船挤得满满当当。这时开船小伙子一声吆喝,小汽艇好象离弦的箭,划破水面向对岸澳门驰去。
这里同澳门仅隔200多米水路,鸡犬之声相闻。这里的花在澳门市场上最受欢迎。澳门同胞称赞湾仔的花鲜艳、味道香、品种全,价钱合理。
一股难以摆却的诱惑力把记者吸引进鲜花村。
真是名不虚传!一进花村,满目尽是花:田园里,家家院落里、房前屋后,凉台上,甚至空中吊的盆里,到处都是花——粉红的指薇,雪白的姜花和玉兰,紫色的剑兰,火红的小石榴,黄灿灿的夏菊,硕大的马蹄莲……
村党支部书记张发护对记者说,湾仔有100多年的种花历史了。十年动乱,种花受到了批判,谁种花谁有罪,以花为生的人有的转了业,有的离走了,花农心里的花都凋零了。
说着说着,张发护脸上云开笑来,话锋转了——他叫会计拿来一张统计表让记者看。那表上开列着:
1980年——创汇120万元(港元);1982年——创汇200万元(港元);1986年——创汇300万元(港元)。
张发护说:“今年上半年创汇已超过了250万元,预计年终突破400万元(港元)没问题!”
记者跟着老张边走边看,眼前一幢幢漂亮的别墅式小洋楼鳞次栉比。这些花农的住宅,比内地的将军楼还阔气。张发护介绍说:“现在一般花农平均一年收入都在两万多元以上。手头有钱了,日子过甜了,不满足现状,而向更高档次发展。现在家家争盖小洋楼。这在过去,作梦也不敢想啊!”
1979年以前,这个村所有家当不到20万元,现在增加到200多万元。去年村里盖起了一幢4层办公大楼,一幢6层工业大厦,内设3个制衣厂、一个塑料厂,购置了两艘运输船,十几部汽车。张发护说:“由于办了工厂,现在村里一半年轻人都当了工人,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过去偷渡去了澳门、香港的,已有28人回来定居。自开放改革以来到目前,村里没有一个人偷渡。”
记者在花村了解到,这里靠花致富最“冒尖”的户是“花王”陈诚家。
陈诚和他弟弟陈就全家11口人,8个劳动力,1年收入近7万元,去年盖了3幢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的新楼。60多岁的陈诚和他弟弟种了40多年的花。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弟兄俩有劲使不出,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去年全家为国家创汇14万元,弟兄俩成了远近驰名的“花王”。
当记者问他种花有什么绝招?陈诚笑呵呵地说:“我没有什么绝招,还是这两双手,最根本的是党的政策好,农民才能富起来。”张发护说:“文化大革命期间,老陈就把各类花种藏起来。恢复种花时,没有种子大家很着急,他及时把种子拿出来帮了大忙。”陈诚说:“只要种子在,相信总有开花那一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