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中国医生给我的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04
第6版(国际)
专栏:津巴布韦通讯

“中国医生给我的手”
本报记者 李文政
1987年7月29日傍晚8点。一辆闪烁着红灯的救护车风驰电掣般地直奔奇通圭扎医院。人们从车上急急地抬下一个20来岁、名叫肯·马里塞波的黑人青年。他的右肘血肉模糊,是在半小时前被一大块玻璃割伤的。病人疼痛难忍,呻吟不止。当晚医院值班的是中国医疗队外科医生戴松副教授和五官科王继华医师。经医生初步检查,发现病人右肘前侧所有软组织断裂,深达骨骼,摸不到臂上动脉血管搏动,伤肢冰凉发黑紫色,前臂以下的屈伸功能及感觉完全丧失,并不时有大量血液从伤口冒出来,情况十分危急。
戴、王两位医生一面指挥护士进行初步紧急处理,一面思考着下一步怎么办。摆在他们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立即将病人转往首都哈拉雷的中央医院,这是最便当的做法。但无疑会耽误病人的治疗时间,甚至会留下终生的残疾。另一种选择则是立即进行紧急手术,抢救病人生命、接活断肢。但后一选择是要担风险的,奇通圭扎医院不仅从未做过这类手术,也缺乏相应器械,血库也仅剩1000毫升血浆了。送走,还是留下?人们焦急地等待医生的决定。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促使中国医生迅速作出果断的决定。医疗队队长陈健雄教授虽然白天上了一整天班,但闻讯后,立即赶到医院,组织抢救。
手术台上,戴松副教授聚精会神地详细检查了伤口,右前臂内侧的肌肉、肌腱全部断裂的共有8块,所有的血管包括浅深动静脉及正中神经已完全断离。时钟已过了零点,手术在病人全麻下紧张地进行着。戴医生先接通静脉,然后缝接动脉。由于缺少小血管吻合器械,医生只好借用眼科手术器械勉强替代。这些困难是戴医生在国内从未遇到过的。好不容易接通了四条血管,顿时人们发现肢端动脉恢复了搏动,皮温也转暖,断血达七个小时的伤肢再一次得到了血液供给。由于操作细致,有条不紊,手术中只输血500毫升。当手术全部完成,医生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值班室时,东方已冉冉升起一轮红日。
8月10日,马里塞波的伤口拆线了,伤口愈合完好,功能恢复很快。外科病房一片喜悦气氛。他激动地举起伤臂,对病友们说:“这是中国医生给我的手”。
中国医生接活断臂的消息引起津巴布韦新闻界的重视。津巴布韦全国性日报——《先驱报》于8月14日在第一版以显著的地位作了报道,标题是:《中国医生缝接好木匠的断臂》,并刊登了戴松副教授和病人合影的大幅照片。中国医生们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们以自己娴熟的医术和崇高的责任感,为中津人民深厚情谊写下了感人的一章。(附图片)
图为戴松医生和断臂病人肯·马里塞波在一起交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