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挑战与对策——部分优秀农民企业家座谈纪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06
第2版(经济)
专栏:

挑战与对策
——部分优秀农民企业家座谈纪要
编者按:改革的洪波,使乡镇企业有如异军突起,迅速在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日益引人注目的地位。改革的深化,放开搞活方针的进一步实行,有力地推进着城乡经济由产品化向商品化转变的进程。市场条件变换了,竞争对手增多了,乡镇企业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农村千千万万企业家和经营者将作出怎样的反应?将采取何种对策?9月5日,本报编辑部特邀请来京参加表彰活动的部分优秀农民企业家举行座谈。这里登出的是他们的发言摘要。
“从○开始,深化改革,另做更新鲜的大文章。”
禹作敏(天津市静海大邱庄农工商联合公司经理):
我们这些企业,都是改革后兴旺起来的。经过多少风浪?甭多说,大家都清楚。但不管怎么说,咱们都过来了。经得起风险折腾,这也是咱们的一大优势,得继续发扬。
对竞争,我们还是坚持“土洋结合、大小结合、以多取胜”。现在我们有107个企业,2000年可能要搞到400个。农村市场大着呢,“土”产品还大量需要。再有,我企业多、经营的项目多,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过小虽小,但水平不能低。从现在起,要另做新文章,分配、经营、积累、管理都得创新道道。怎么创新?靠观念更新、大胆起用能人。用改革的观点看,中国农村的能人多着呢!
“要上水平、上质量、上等级,最主要的是人。乡镇企业领导人也得形成‘梯队’,一代更比一代强。”
肖水根(江苏省苏州市达胜皮鞋总厂厂长):
我们不怕竞争,有竞争才能有活力,有竞争才能有发展。我们必须主动出击,首先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的态势。我看,最好的竞争态势就是造就一支过硬的农民企业家队伍。
我们现任的这些厂长、经理大都是农村中第二代办厂的人。第一代是那些老支部书记和老的村干部,他们辛辛苦苦,艰苦奋斗,办起一些简陋的小厂子,解决一点劳动力出路的问题。第二代人是一些能工巧匠、会计和供销人员,就象我这样的。我们有一些土技术,还会搞一点核算,但我们一上来就发现与大工厂的差距很大。我们基础管理真正能上等级的很少,有很多甚至是“一脚踢”,根本谈不上管理。乡镇企业要迎接挑战,光靠我们这些人还不行。所以我们要培养第三代、第四代企业家。我们厂里已搞了一批很好的高中生和一批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有的已到管理岗位上。我们厂这几年之所以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同行业中不断升级,就是因为我们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升了级。
“我的对策:第一、扩大积累;第二、培养人才;第三、向贸工农方向发展。”
常宗琳(山东牟平新牟国际企业联合总公司总经理):
为什么要扩大积累?我们乡镇企业是白手起家,没要国家一点投资;今后发展,还得靠自己积累,否则就没后劲。去年我们新牟里积累占到了利润的80%。
咱农民办企业,先天不足。为什么?解放几十年中只准农民种地,干别的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到三中全会前,俺们那儿农民只知道“上炕孩子老婆,下炕南山北坡”。面临着未来的大商品生产,我们必须加紧学习,培养自己的人才。
烟台是沿海开放地区,这是我的“地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地利”,发展外向型企业。通过对外交往,吸收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多创汇,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能得到武装和改造。
“竞争,不能光盯着国内,还要敢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
鲁冠球(浙江杭州万向节厂厂长):
城市经济改革搞活,对乡镇企业是会有冲击的,但用不着怕,怕是没有用的。乡镇企业可以靠增强自己的实力,与国营企业多种形式联合等方式发展。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国内,不仅是国营重点大厂,也不仅是千家万户的手工业,还有大量的城市中小企业。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另外,在国际上还有许多对手。我们要把产品打到国外去,创汇后再引进技术设备。这样从田野飞向世界,再从世界回到田野,就能形成新的良性循环。过去农业为什么上不去?因为农民无知识,现在乡镇企业走向世界,打开眼界,就能为农村发展积累力量,前景会更加光明。
“我们优势就象只小鸟,能自由飞翔。现在国营企业刚开始改革,身子骨没活动开,我们要把翅膀练得更硬。”
周作亮(湖北省潜江幸福服装厂厂长):
是挑战把我们逼成企业家的:先是贫困向我们挑战,接着是剩余劳动力向我们挑战。发展起来后,大家想尽快富起来的欲望又在挑战。现在,面临的挑战更多了。想迈大步越来越难。有时想,乡镇企业的处境象刚进门的新媳妇,早晨起早了丈夫怨,起晚了公婆又怨。都兼顾到,真不容易。
再难也要干,总要发展,守摊子没出息,也守不住,就象激流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的优势,是象只小鸟,能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自主权比国营企业多。以前,大企业锁在笼子里,看我们飞。现在改革,这锁要打开。现在,他们刚出笼子,身子骨没活动开,我们这只小鸟加紧锻炼、调养,多培养人才,改善管理,把翅膀练得更硬。我们翅膀硬了,就不会被它们撞到地上。
“过去主要靠‘借人家脑袋发财’,今后主要靠培养自己的农民工程师。”
区鉴泉(广东顺德裕华实业公司总经理):
前几年乡镇企业是“借人家的脑袋发财”,用高薪招聘国营企业的科技人才。随着城市改革的发展,这个招越来越不灵了,因为人家的奖金也上去了。据说广东某洗衣机厂人均月奖金200多元,比乡镇企业还高。怎么办?在继续招聘引进人才的同时,得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自己的人才上了,要培养农民工程师。我以为这是最重要的。
此外,从产品上说要大胆创优创新,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争取在国内外市场上立住脚。
从组织上看,要向集团化发展。不能只满足于“船小好掉头”,还应看到船小经不住大风浪。要创建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大量小企业,组成专业生产的大船队。
“面对激烈的竞争,既要
‘敢’,即敢于参与竞争;又要
‘善’,即善于竞争。要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张金海(北京市第二汽车齿轮厂厂长):
是商品就得进入市场,进市场就免不了竞争,这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国营企业、乡镇企业都不例外。对这点我们是有经验的,是不怕的。但不怕不等于盲目,因为今后的竞争更激烈了。从设备、管理、技术、人才等总的方面看,国营企业优于我们,可处于劣势的我们年年在发展。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一条最主要的优势——“活”,自主权大,经营灵活。当然,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国营企业这个被捆绑的巨人也要松开手脚了。
但我们也不怕,还可以继续在“活”字上大作文章。我现在把各项承包指标都落实到班组、机台了。国营恐怕一下子还办不到。
另外我要发挥地理优势,我在近郊。城里的大厂要发展,非往外扩散不可,这就给我开展多方位的横向联合创造了条件。我要更积极更主动,通过联合开发新产品。现在我们厂的产品已由建厂时的两个增加到46个,我现在手中还捏着三四个。这叫“吃一拿二看三想四”。
“竞争加剧,心里不紧张,不是实话。但农村工业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立足农村。想想这个,胆子又壮了。”
吴彦成(黑龙江牡丹江市北安乡龙江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我的企业都是村办的小企业,在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远不能和国营企业比。可是我们村有3条沟,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有条件发展农、工、商联合的主体经济,这个优势是国营企业所不具备的。
这几年我已经办起了一个小“托拉斯”,下设林果、畜禽、工业、商业、服务业、运输等十几个分公司。农工商结合,发展的速度快,基础也牢靠。从长远看,以农林牧为基础发展乡镇企业的潜力还相当大。我们已制定了“七五”期间开发3条沟的总规划。栽上果树,开辟牧场,再发展相应的加工业。乡亲们说,“这都是摇钱树、聚宝盆,10年后这里到处都出钱。”
“原有的优势开始慢慢失去,挑战逼着我们创造条件,寻找新的优势。”
郭建民(陕西三原中国食品机械、包装机械技术开发中心美乐公司总经理):
挑战、竞争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创造新的条件,准备迎接挑战。
我以为起码在这几方面还可以创新:一、继续发挥经营灵活的优势;二、注意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加工原料充足的独家优越条件;三、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四、开展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广泛横向联合,组成企业集团。
“现在国营企业脑子也开化了,搞租赁,承包,学我们。这不怕,我们会更认真更灵活。”
庄荣昌(河北清河企业有限公司经理):
这些年,我们乡镇企业赚的钱,很多是国营企业应该赚的。他们家大业大,很多“废物”成了我们很好的原材料,有许多空子可钻。现在,他们脑子也开始开化了,搞租赁、搞承包。我们的日子就不会象过去那么好过。这也好,逼我们在人才、技术、信息等各方面更加认真、更灵活地同他们竞争。
我对竞争有信心,主要是凭自己的事业心、责任感。我们企业,国家不管,全靠自己,搞好了,造福国家、社会、乡里,有名有利;搞不好,身败名裂。这正是动力呀!
“家业越来越大,不能再用过去抓农业的办法来办工厂,管理的落后比设备的落后更糟糕。”
陈伯兴(上海嘉定县南翔灯泡厂厂长):
我们厂已经搞了十几年,开始100多人,现在2000多人,去年利润700多万,灯泡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居第一位。有的同类国营企业职工比我们多,但年利润仅100多万。在上海郊县,我们是数得着的大乡办企业。过去我厂是以质量取胜、以数量取胜,今后我们要以更多的新品种来取胜,建立第一流的企业。为此,我们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建立长期的联系以弥补技术力量的不足。结果在质量、利税和物质消耗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家二级企业水平。上海以前放得不活,不过现在对乡镇企业发展也抓得紧了。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作后盾,建成第一流的企业是有信心的。
“质量是生命,质量具有否决权。我们要甩掉乡镇企业产品质量不好这顶帽子。”
武吉龙(河北省藁城冶炼厂厂长的书面发言):
如果说前几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对国营企业的挑战的话,那么,城市改革使国营企业这只富有潜在力量的猛虎,现在对我们乡镇企业提出了挑战。怎么办?在我们工厂里,喊得最响的一句话是:“谁的产品质量不好,就是砸了自己的饭碗,谁的产品质量上不去,谁就别想多挣钱”。从厂长、技术人员到每一个操作工人,都要尽心尽职,严格把关。我们的产品合格率始终是100%,一、二级品率在97%以上。产品成了外贸部门的抢手货,出口量达到产量的95%。最近我们正在组织筹建原料供应、生产、外贸销售三者统一的专业化集团,依靠联合的力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