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石狮沉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07
第2版(经济)
专栏:

石狮沉浮记
本报记者 洪天国
琳琅满目的国产商品同来自世界各地的洋货在这里交相辉映,民族的传统思想与异域的新奇观念在这里相互撞击。石狮镇——我国东南沿海开放改革的汇合点之一,泉州市引以为荣,福建省内声名显赫。本文将轻轻地撩开蒙罩在这繁荣小镇上的面纱,瞧瞧它是怎样从开放改革的浪潮中艰难走来……
繁荣:无可争辩的事实
到闽南不上泉州,进泉州不逛石狮,这对于所有去福建的人,都有虚此行之感!石狮正以全国乡镇最大的服装市场而引人注目。
有人赋诗赞它: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万色装。18条主要街道的两旁,服装店紧挨服装店。居民住宅门口走廊也全被服装及其它小商品摊位占领。4个占地几千平方米的以服装为主的小商品市场,更是色彩缤纷的世界。在这个镇区人口仅2.6万的小镇,至少有7000人在货摊前做买卖。1986年商品营业额1.7亿元,从邮局寄往全国各地的货包、包裹21.9万件。
一荣俱荣。这个位于晋江县东南端的沿海小镇总面积虽说只有48.6平方公里,但1986年乡镇企业数达665家。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每天有1300多班次客车开出,每昼夜有1万多辆机动车轰隆隆地穿过此间的公路段。1.8平方公里面积的镇区日客流量达三四万人。
繁荣带来了普遍富裕。1986年全镇人均纯收入镇区800元,农村600元,基本消灭贫困户。
国货抬头:繁荣在沉浮中产生
石狮小商品市场是近几年才真正形成的。它几经沉浮,七八年间上市的商品经历三个阶段:外来货——走私货——国产货。与这个过程相适应的销售形式也唱三步曲:街头吆喝——地下兜售——市场交易。
1979年,海关放宽对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携带进口物品的限量,经营外来货的私人估衣摊、销货店开始占领石狮街道两旁,这是石狮市场的雏形。1980年下半年至1982年初,沿海一带走私猖獗,一部分石狮人铤而走险,走上了兜售走私货的邪路。当地政府严厉打击走私,石狮市场一度陷入沉寂。
惊呆了的石狮人开始明白,由华侨带来的外货终究有限,而走私又是国家法律所不容许!置于死地而后生。一些有识之士想出了新招:取国内原材料,利用港澳新款式和最新信息,自己办厂仿制,并逐步创新。石狮人称这为国产“洋货”。
果然灵验。从1984年起,香港市场上的流行服装,一周后便在石狮市场出现。石狮市场的商品从此以其门类多,品种繁,款式新,价格廉而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当地工商部门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进行定量分析后,得出如下的比例:国内原材料在当地加工成的国产“洋货”占45%,进口原材料在当地加工的“洋货”占30%,外来货占10%,走私货占15%。国货抬头了!石狮市场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这是一个由好变坏,又由坏变好的典型!”外人这样评价石狮市场的变迁。繁荣在沉浮中产生。石狮市场从走私货泛滥到国产货扬眉吐气的兴衰史告诉人们,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得到克服。这也是一个市场机制在改革中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又脏又乱:繁荣在呼唤管理
单凭第一印象,石狮是不讨人喜欢的。一进车站附近,就叫人紧张、烦躁。横冲直撞的各种机动车辆,挤逼着行人无处躲藏。泥土路连泥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四溅。到处是果皮、垃圾甚至粪便。一个繁荣的市场处于如此脏乱的环境中,真如同一朵鲜花插在一堆牛粪上!
当然不是石狮人不爱干净。随便走进一栋居民住宅,砖石地面洁净得叫你轻易不敢抬脚。
“经济发展速度太快,管理工作远远没有跟上!”这是人们对造成石狮脏乱环境原因的分析。问题在于为什么管理工作跟不上?
同我国其它乡村小镇一样,繁荣前的石狮简陋而又恬静。狭窄的街道和泥泞的马路上,不多的行人,不多的车辆。当几万流动人口和几千机动车辆一夜间涌进这个小镇时,避免脏乱的起码措施是扩建停车场,拓宽并铺好路面,配备足够的环卫工人和交通民警。
但措施迟迟跟不上。因为石狮是镇,规定不能配交通民警,环卫处也只有20多名编制。尽管近几年镇政府雇了一批临时工,但素质差,人数不足,问题远未解决。还因为没有钱。每年上交1000多万元的税收,镇政府从办企业和管理费获得的100多万元地方财政,除去企业再投入、接待费、临时工开支外,年年所剩无几。
于是,从上到下,天天喊石狮太脏太乱,可年年面貌如故。“清理家底也要修路!”新任镇党委书记黄源水这句话表明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心。从车站到邮局的1.6万平方米柏油马路,正由地方部队紧张施工,镇政府出资42万元。分流车辆的环城路,也因为达成省、市、县、镇四级共同负担的协议,可望一二年内通车。
然而,仅此一步,距离真正改善石狮环境还相差甚远。日益繁荣的石狮市场仍然在呼唤管理。管理要靠政府,靠干部。但镇政府的一部分干部却暗中忙着为个人弄钱。千万名为了石狮繁荣而日夜忙碌的石狮人,他们有理由发问:那些只顾为个人弄钱而长期不上班的干部们,你们的岗位在哪里?
街头倒卖:繁荣景象中的阴影
“我可再也不来石狮买东西了!”发出这种愤慨的大都是外地顾客,他们或遭到无理纠缠,或被迫购买不中意的商品,甚至上假货的当。肇事者是当地的300来人。他们都是无证经营的街头巷尾叫卖者,成群结伙,强买强卖,欺诈顾客。
据记者多次观摩,活跃在石狮市场上的六七千名商贩,经营作风和商业道德是好的。如果石狮是一个专卖假货、劣质货的市场,就难以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天天都有几万人来采购,全国40多个采购站已常驻石狮多年。
同六七千人比较,300名投机倒卖的只不过是少数。但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粥。石狮的声誉因为这少数人的恶劣行径而受到严重损害。
为什么多次清理整顿,倒卖有增无减?群众说,是镇政府态度不够坚决,措施不够有力。
所有商品不标价,也是石狮市场的特有现象。习惯于在国营商店购物的顾客很不适应这种讨价还价中的交易。买一样商品,商贩说完价,顾客不知如何还价。出价太高,吃了哑巴亏;出价太低,成不了交。
“你们干嘛不明码标价呢?”我问石狮人。“灵活经营嘛!”对方回答:“同一样商品,一二元钱敢赚,只挣一二毛钱也肯出手。”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不明码标价的原因。一位姓许的老大娘在街口经营服装店。她告诉记者:“现在商品多了,相互竞争厉害着呢!”又说:“我可不敢喊高价,你瞧,店挨店,铺连铺,你一喊高价,客人扭头跑了。”
一位有经验的老商贩笑吟吟地告诉记者,在石狮,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货物,也会抓到过于昂贵的商品,就看你识货不识货。
繁荣景象中也有阴影。当福建省委正视石狮的这一现实时,便从6月份开始在晋江县开展以石狮为重点的综合治理,目前已收到成效。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石狮,也正在逐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好的地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