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无声的诗歌——“湖北民间美术作品展览”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08
第8版(副刊)
专栏:中国艺术节

无声的诗歌
——“湖北民间美术作品展览”观感
王朝闻
参观“湖北民间美术作品展览”,能使人间接体会湖北人民在精神生活中的幸福感。
挑花、刺绣、蓝印花布和其他品种繁多的艺术品的享受者同时也就是它们的创造者。譬如说在各种节日,当妇女把自己千针万线做出来的挑花布当作围巾或头巾、包袱等等使用时,她们既要别人分享自己精心制作艺术品的喜悦,也为自己创造了这种有卓越性的艺术品而感到自豪吧。老汉我作为他们的作品的观众之一,尽管早已丧失了接受绣花鞋垫的大好年华,也能够体会到接受者看到刺绣在鞋垫上的双鱼所象征的爱情而陶醉。制作者为了寄托自己那由衷的爱,不惜以具有生命意义的时间而从事精心制作的情绪状态,我不是无从体验的。
民间艺术究竟有没有旺盛的生命力,曾经引起过无谓的怀疑。湖北这些作品足以表明,它们是无声的诗,它们曲折地表达了特定的诗意。倘若仅仅当成造型艺术来观赏,不论是在暗色布上挑花还是在亮布上绣花,色彩的强烈对比并不破坏画面的和谐,接近江陵古代漆器的色彩和纹饰的奇异结合,幻象性与真实感所显示的豪放与活泼的美,是这些民间美术的共性。它们不拘泥于对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大胆运用了假象从而创造出足以体现特殊情感的木雕、皮影、剪纸和年画以至玩具。不论这些带商品性的作品的形式是粗犷还是细腻,情感是豪迈还是温柔,情调是庄重还是诙谐,风格是质朴还是精巧……作品的制作流露着人民卓越的智慧和健康的趣味,使某些片面追求工艺精巧而显得格调呆板的宫廷艺术相形见绌。
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但是,从审美关系的继承性着眼,民间艺术的地方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一样,不可能因时间推移而消灭。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提倡文化的创造性不能排斥文化的继承性。包括湖北的传统的民间艺术所体现的规律性特征,例如体现在挑花刺绣方面的强烈对比与和谐统一,稚拙美与清新感的相互作用,它们的力量将在新时代以新的形态继续显示出来,积极作用于书籍装帧、商品包装、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新创造。
观赏包括作为围裙、披肩、围巾和头巾上的纹样,看湖北民间艺术,仿佛是在读富于幻象的楚辞。民族民间文化虚无主义当然不会因为这一展出而销声匿迹,但它也不可能动摇民间艺术与广大群众的鱼水关系。借用屈原在《离骚》里的话来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是民间艺术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社会原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