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远去的桨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08
第8版(副刊)
专栏:

远去的桨声
许向前
在车站,和那对农村夫妇握手道别,沿着杭州东河漫步,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突然涌上心头。那时,这条河上,每天船只来来往往,有的还是六七只船相衔而行。
入夜,船主人随手看准一处,打个渔关结,船便稳稳地泊在小小的河埠头。妇女们在做饭,男人们“吧嗒、吧嗒”抽旱烟,那颗红红的火星,在叠得高高的垃圾旁时隐时现。
这些船,大都来自桐乡、嘉善等几个水乡县份,也有从江苏农村一路过来的。他们把一船垃圾运回去做肥料,一来一去要花不少时日。路上的辛苦和困难也就不用说了。
那时,生活还不富裕,我们坐在凸起的河埠头上,常常望得见他们碗里的酱菜和土酒什么的。傍晚,每个河埠头总有一两只船儿,一阵风轻轻吹过,河上便飘过一片呛人的烟缕。
有天中午,电闪雷鸣,乌云密布,顷刻间,下起瓢泼大雨来。“咚咚、咚咚!”有人敲门!打开门,原来是位农村妇女,黑里透红的脸上喘着粗气。她说自己是桐乡来的,她丈夫因为连续几天不停地摇橹行船,到这里运农肥,身体虚脱,晕倒在船上了。
邻居纷纷围过来。大家冒着大雨跑向河埠头,七手八脚把病人抬到医院就诊治疗。
很快,乐施好善的小巷人,似乎已经把这件事忘了。
一天黄昏,那个农村妇女和她的丈夫,拎着一支土布罩着的竹篮,微笑着走上河埠头,来到我们的小巷里。几个邻居一看,忙问病人现在身体有没有恢复过来?那位一脸憨厚的中年男子连声说:好了,好了,然后一边向大家道谢,一边接过妻子递过的竹篮。
掀开土布——里面是一只只拳头大的馒头,中间画着红圈圈,他双手捧起递到大家的手上,执意让我们尝一尝农家的手艺。
隔壁娘娘递上两壶香茶,拿了凳子,请夫妇俩坐下,小巷荡起阵阵笑语。
以后,他们每次来这里运农肥,总是象走亲戚一样来看看大家。巷里的大妈们也常常托他们捎买些特产。粉碎“四人帮”后,农村经济政策放宽,他们来的次数比以前还勤些,邻居们也跟他们夫妇熟了,半年一载不见,心里总想得慌。
后来,他们的大儿子阿祥考上了交通大学,女儿阿娟进了社办塑料厂。他们每次都带来些农村的新鲜事,让我们这些城里人羡慕和高兴。他们走的时候,只要有空总有人去河埠头送送,那“吱吱呀呀”的桨声,随船渐渐远去,留下一串串深长的韵味……
这几年,古老的河在建设者手中告别了往日破败不堪的景象,代之以齐整的河道和宽阔的公路,以清秀美丽的姿容,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当然,随着河的变迁,那些曾经伴随人们小巷的一阵阵悠长的桨声,也成为人们记忆中宝贵的一部分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