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旱不垮的西海固——西海固灾年纪事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0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改革第九年

旱不垮的西海固
——西海固灾年纪事之一
新华社记者 张振镛 王漫沧
去年秋天到今年夏天,宁夏西海固(西吉、海原、固原等8县)地区一直没下透雨。到7月,北部地区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蓬草,和沟沟岔岔里的树木挣扎出的一点绿色外,大部分地面一片焦黄。老百姓说:“今年天着火了”。
庄稼完了。吃的水也完了。6月,全地区100多万人吃的、畜饮的水,都要到几十里甚至百里以外拉。有些麻雀渴得追着拉水的车飞,甚至钻进分水的人群中抢水喝。
西海固,这个全国出了名的穷地方,碰上这样罕见的大旱,日子不好过啊!焦虑的人们还记得,1972年那场大旱,旱情要比今年轻得多,甚至“专政的铁拳”也没能拦住逃荒的人群。
和许多人一样,记者带着重重忧虑,前不久访问了西海固。
群众还有的吃吗?是不是又外出谋生了?一到海原县,我们便赶到灾情最严重的蒿川乡。村干部带我们看了几户最困难的农户。
这家姓苗,只3口人。女主人正做午饭。案板上摊着一块面,锅里烙着馍。她对我们说:“这几年种秋粮少,上顿下顿净白面。”我们问:“这样吃,够吗?”她笑着用手一指:“家里还有点粮。”那边有一个大土仓,约摸两米见方,一米来高。揭开盖的东西,露出下面的小麦,足有七八百斤。
一连看了6家,正是午饭时分,各家不是烙饼就是面条,存粮有多有少。大家都说,吃,不愁;喝,有点难。
在曹洼乡,我们和几个农民聊。他们把全村40多户人家逐个数了一遍,存粮够吃一年的有20多户,目前缺粮的仅两户。
十几天时间,我们在西海固三县看了几十个农户,缺粮的有,存粮过万斤的也不少。市场上,粮食很多,有外地来的,也有本地陈粮,价格并不比外地高。集市上,熙熙攘攘,来往农民的脸上看不到丝毫愁苦的神色。一路上,我们还看到不少农民在利用农闲盖新房。
严重的大旱,没有带来往昔的大难。大家都说:这得托改革的福!
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国家为了让西海固休养生息,实行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包括免征免购,增加专项投资,造林种草补助粮食,科技扶贫等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牧业连续4年获得丰收,穷得精光的农民开始有了一点“家底”。所以,大灾之年并没出现大荒。
另外,放开搞活,农民生产自救的门路也宽了。固原县蒿庆乡乡长说:“过去遭灾,要救济的人能把乡政府的门槛踏断。今年,找乡政府的人少,进邮局的人多。”原来,这个乡有1200多劳力在外搞劳务,人出去了,钱回来了。邮电所的人说,7月7日一天,就收到了41张汇款单,多的上百元,少的几十元。这一月,全乡农民收到的汇款达15000余元。而过去,整年也收不到这么多钱。乡政府估算,今年下来,全乡的劳务收入能有七、八十万,而去年全乡农民总收入才80万元。
全西海固地区呢?据统计,有七八万人在外地搞劳务,上半年收入已超过2000万元。许多农家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有些户收入比去年还多了。
固原地委书记惠连杰说,固原地区6个县,除两个县减产幅度大外,有两个县还可能增产。畜牧业、乡镇企业都在发展。他说,虽然形势要比预料得好,但也暴露出了工作上的不少问题。赵紫阳总理曾经指出,西海固的建设要经得起连续大旱的考验。今年一个大旱就有些吃紧。因此,在农村第二步改革中,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