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重视实现目的的手段——访日归来的一点感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0
第5版(理论)
专栏:

重视实现目的的手段
——访日归来的一点感想
李定中
不久前我参加中国经济记者访日团去日本访问。
我们到东京访问的第一家企业是有名的横河电机株式会社(公司)。这家公司在生产自动化控制设备与各种仪器仪表方面,在当今世界上是第一流的。它早在1957年就开始了同我国的友好往来,30年来先后向我国石油化工、钢铁、化学纤维等行业出口60多套设备,转让7项技术,累计成交额约800亿日元。此外,它还同西安仪表厂合办了“西仪横河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双方各出资50%。在对这家友好企业的访问中,引起我们很大兴趣的是它关于本公司的目的的说法。它着眼于公司、职工、社会(其中包括顾客)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从中提出了公司的六项目的:一是“通过从事的工作对社会作出贡献”;二是向社会提供“最优良的产品、最周到的服务”;三是获取“利润”;四是公司的“发展”;五是使职工从事“具有生活意义的工作,具有理想的工作,不断开拓个人的潜力”,“建立气氛开朗的工作环境”,“由全体职工参加的经营”;六是使企业与职工不忘“来自社会的恩惠”,作出“作为一个市民、一个国际人应有的贡献”。在交谈中,横河正三社长说他这个关于公司的目的的想法,早在25年前,当他还是个“年轻美男子”时就已产生。他的这一想法,对横河公司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们知道,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本来只有一个,这就是利润,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横河企业这种关于目的的说法,实际上可以说是企业为了搞好经营管理所提出的六项目标,这些目标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层次,其中既包括了目的,也包括了实现目的的一套手段。在交谈中,社长先生也承认这一点。他举例说,如果没有前两条,也就达不到第三条:利润。因此,他说为社会服务得好,不仅是目的,还是获得利润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之道。这就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家必须重视两大问题:一是要为市场提供最优良的产品与最周到的服务,同时价格要有竞争性;二是为了达到这一点,必须千方百计促使企业的职工努力工作。谁在这两个问题上做得好,企业就会兴旺发达;谁在这方面落后了,就有可能面临垮台的危险。在日本访问期间,处处使人感到这一点。同时,值得指出的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企业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所采用的办法与19世纪相比,甚至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也已经文明得多。
资本主义企业为了实现盈利的目的,十分重视寻找切实有效的手段,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说资本主义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需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手段,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了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目的,同样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才行。不仅如此,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当它们各自处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或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它们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所采用的手段也需要一定的变化,否则,就难以顺利地达到各自的目的。比如,总的说来,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为达到目的,它主要采取了尽可能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手段,而在后来,就越来越靠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了。就社会主义生产来说,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为了实现其目的所采用的手段,也有着重大的差别,并且这种差别还会影响到目的实现的程度。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和有关的解释是大家熟知的。其中关于达到目的的手段,就只讲到了“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生产不断增长”,他的这一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的旧经济体制的特点。在这种高度集权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产品经济的旧体制下,缺乏商品经济正常运行的一套机制,企业只是依附于国家或有关行政当局的“算盘珠”,谈不上什么独立性,也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独立自主的经营活动。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斯大林在考虑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所必须采取的手段时,也就只考虑了先进技术的作用,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忽视了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企业这一基本环节,不把企业经营管理纳入视野。实践证明,这种产品经济的旧体制,并不能很好地推动技术进步,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由于缺乏充分有效的手段,也就未能令人满意地得到实现。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它的一项根本任务,可以说就是要找到能够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很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整套手段。
从这点出发考虑问题,就必须重视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企业的作用。为此,首先要如实地承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多元化的复杂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的企业也有着自己的利益,它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与动机,与它追求自己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从宏观管理上看,对企业这种与追求自己的利益相关的生产经营,不应仅仅着眼于
“堵”和“压”,而应着眼于“疏”和“导”。通过这种疏导,使企业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满足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应该承认,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的。这意味着对宏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理顺各种经济关系,给企业创造大致公平的从事竞争的外部环境,而且要建立起并善于运用一整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正常运行的机制,尽可能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效益的提高和盈利的增长,同时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有效手段。我们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从根本上说,也正是为了做到这一点。
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宏观经济调节,既具有资本主义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发达商品经济的某种共性,这种共性,正是我们可以参考借鉴的客观基础。从微观看,以横河电机公司为例,它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从宏观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作为“总体的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通过一系列经济杠杆、经济政策、经济计划乃至经济立法等等,利用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动机,可以对其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有关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调节。它们在这些方面积累的正反经验,无疑对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只要经济体制改革搞得好,这种优势不论在微观上还是在宏观上,都会真正发挥出来。例如就微观说,我们的企业在实现横河企业所说的第五个“目的”方面,就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而就宏观说,我们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宏观调控,也完全有可能比资本主义国家搞得更有成效。当然,这些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为一方面,客观上要求商品经济有个比较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主观上也要求我们培养出大批有才能的企业家与国民经济管理人才,并且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素质。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尽可能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可能缩短这个过程。在这方面,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