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流星自有光焰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3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副刊

流星自有光焰在
李学江
“麦考利夫真棒!她选上了!她不久就要乘航天飞机上天了!”这是1985年7月19日下午,美国副总统布什宣布宇航员名单的电讯传到康科德后,这个一向静寂的小镇发出的欢呼声。
少年梦
克莉斯塔·麦考利夫是康科德中学教授历史的女教师。她作了多少年飞向太空的梦啊!1961年,当美国首次发射载人飞船时,她正在弗雷明汉读初中,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电视屏幕上待发的火箭,紧张地计数着发射指令,密切注视着宇航员阿兰·希波德的每一个动作。她在日记上记下了自己当时的激动心情,还收集了众多的刊有宇航员故事的杂志,她能如数家珍般地背出宇航员的名单。有一次上“美国的新边疆”课,当老师问到谁愿意开发人类的最后边疆——太空和飞往荒凉的月球时,她第一个举起了手。
青云志
星移斗转,十多年过去了。克莉斯塔与中学时代的同学斯蒂文·麦考利夫相爱、结婚、并生儿育女。但她的少年梦并没有与时俱逝,而是象种子一样深埋在心底。
1984年8月的一天,收音机里传来航天局要挑选一名平民教师首航太空的消息,克莉斯塔立即寄去了申请书和背景材料。申请者多达11416人,但几经淘汰,只有114人进入“终选圈”,麦考利夫是紧张的,但她没有忘记自己的学生:我的心情和你们面临考试时一样,你们要鞭策自己奋力向前,我也要这样去做。
当审查者问到麦考利夫的生活哲学时,她答道:“作生活的直接参与者。”是的,麦考利夫热爱生活,也引导学生这样做。她领导着一支女童子军,常去日托服务站工作,为医院捐资募款;她热爱教育工作,不仅教授历史,还同时兼法律和经济学课程;她经常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拜访那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战士,倾听身历30年代大萧条的老人们的辛酸倾述,使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历史和生活的脉搏。“她的课堂总是那么生动,新东西总是层出不穷”,这是校长查理斯的评价。“她从不发火,总想方设法使每个人学到更多的东西,包括她自己”,一位与她共事的教师这么说。
当遴选最终在4名男教师和6名女教师中结束时,麦考利夫名列榜首。派给她的项目是,通过电视给地面上美加两国350万中小学生上两次“太空课”:第一课介绍航天机太空旅行实况,第二课讲人类为何要探索太空。此外,她将奉献给中小学生一部“太空日记”,以激发起青少年进军宇宙的志向。
光留人间
紧张的集训开始了,麦考利夫尽管舍不得离开9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但她深信孩子们将从她的飞行中懂得更多的东西。圣诞节只放了几天假,麦考利夫顾不得节日采购和安享天伦之乐,去看望了一位请她推荐入大学的学生,答应尽快寄去推荐信。
1986年美国宇航局开门不利,挑战者号的发射一推再推。家属们也变得焦虑起来,但当记者问斯蒂文最后有什么话要对妻子说时,他的回答是,“不要退缩!”
第二天——1月28日,晴初霜旦,7时20分,宇航员们在指令长迪克·斯考毕带领下,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发射塔。在镁光灯闪光中麦考利夫双眼含笑向人群挥手告别。“今天我们可要飞走了”——这是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挑战者号爆炸的当天,学校收到了麦考利夫写去的推荐信,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学生!
爆炸后的第三天,1400多名学生和教职工聚集在康科德中学的体育馆里举行悼念活动。人们用诗句和歌声表达着对这位女教师的尊敬和怀念,校园里一片哀音。
一名早已辍学的男孩子专程赶来参加了追悼会,并请求复学,他觉得,这样做会使麦考利夫老师高兴。
一年后,全国中学生集数百万枚铜币,为麦考利夫竖起一尊铜像。
37岁的麦考利夫象一颗流星般消逝了,但她以短暂的生命,爆出了耀眼的光明。(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