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旧的思想模式已经打破了——来自上海郊区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4
第1版(要闻)
专栏:

旧的思想模式已经打破了
——来自上海郊区的报告
本报记者 章世鸿
最近,记者跑了上海几个县,最强烈的印象是农村干部和农民追求新知识的热情高涨。他们最爱看的书是科技书,最爱听的是经济信息广播,最欢迎的是专家学者。各种研究会和科技协会纷纷组织起来,农民也参加,老农说:“土改时靠农会,现在靠研究会。”县、乡干部肯拿出很多钱来聘请人才、培训人才,也肯花钱到城里咨询机构买信息。农村的9年改革带来一场思想革命,旧的思想模式已经打破了!新思想新观念的涌现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
商品经济确是培训干部的大学校,它对人的思想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就更深。
什么是农民所需要的好干部?现在的标准同过去大不一样。我们有些干部工作很辛苦,汗没有少流,但农民对他们的评价是:“腿上有泥巴,田头有影子,就是生财缺门路”。上海县有两个村,一个叫同心村,干部确实很同心,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没有差错,但生产力抓不上去。另一个村叫彭渡村,过去乡里对这个村的支书有看法,说他不稳重,不听话,想把他换下来,但这个村却出现奇迹:1985年总产值达1300万元,创利润160万元,成为上海市郊首富。于是引起一场观念斗争。许多人开始发现:老眼光看人不行了,说这个村支书“不稳重、不听话”,实际上是他不按老路子办事,敢闯新路,从小农意识看,就看不惯;而“稳重听话”的同心村干部,恰巧是按旧思想办事,所以经济上无起色。农民欢迎彭渡村支书,而不欢迎同心村的干部。9年来,应该说,农村干部的观念更新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农民的强烈致富愿望推动他们进步。现在,大批勇于开拓、讲究实效的干部登上了舞台,这些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正是推动农村改革的强大动力。
观念更新也反映在干部领导方式的大改变上。过去的领导方式是发号施令,指挥春耕秋种,该管的没有管,不该管的管得太多,农民称为瞎指挥。现在,这样做不行了。农民一旦成为生产和经营的主人,民主意识增强了,农民对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概括为两个字:服务。从瞎指挥转向为农民服务,这也是一场思想革命,应该说,上海郊县干部并没有辜负农民的期望,现在服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县到村,各种服务网络建立起来了,各种服务公司正在为农民打开供产销渠道,使农村经济活了。原来的行政机构的职能正在转变,官僚主义也少多了。干部的目光由会场转向市场,时间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信息观念开始在头脑中扎根,把许多小农意识排挤了出去。乡镇企业的兴起,对干部的观念更新产生极大的影响,干部开始有了企业家的目光,他们把农村中80%的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我同一些农村干部谈话,感到他们的思路是开放的,新的经济术语多了,显然他们读了一些经济理论书籍。我问他们当前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他们说是流通问题。原因何在?一位老干部说:“过去我们按计划经济那一套,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意识不到销售对实现商品价值的重要性,因而,经销观念淡薄,这种状况不扭转,我们就要落后!”说得好!9年前,在一个乡干部嘴里怎能听到这样的语言?
目前,城乡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从割裂走向一体化,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了!这种转变必然带来农村干部和农民意识形态的飞跃。过去农村处于城市的附属地位,城乡联系是单一的、僵化的,别说农民,农村干部也很少进城。现在,城市工业源源向农村转移,农村的产品、劳力也源源流入城市,城乡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依存。于是在农村干部面前出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农民在城市中找到了立足之地,横向联合意识和兴趣越来越强烈。当前的好势头是上海的乡镇工业产品不但进入上海,而且向全国28个省市辐射,形成全国性的物资和技术对流。城乡差距缩短了,农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城市化。农村干部开始关心城市改革,他们说:“城乡改革正在走向同步,城市改革势必影响农村改革,这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问题,大城市郊县反映最为敏锐,也走在前面,全国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也势必朝这个方向来加强观念更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