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杂志的眼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杂志的眼睛
徐柏容
诗人赞美人的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意为从眼睛中可以窥见人的灵魂。
杂志也有“灵魂的窗户”,那就是杂志的名字。杂志的“灵魂的窗户”不仅外形应该是美的,而且还要闪烁它的灵魂——思想内容之美,构成与杂志整体风格协调一致的美。
我国30年代的杂志,有些是很重视“灵魂的窗户”之塑造的。
例如,有两种大型文学月刊,一种名为《文学》,是傅东华、王统照等主编的;一种名为《现代》,是施蛰存、杜衡等主编的。它们都是综合性文艺杂志,篇幅也差不多,但是名字只有各自用了才合适,如果互换一下的话,就会让人觉得象男人错穿了女人的裙子,女人错长了男人的胡须。
原来《文学》杂志是提倡写实主义的,多刊登写实主义的作品。杂志的封面构图、排版格式,也是现实主义的。可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现实主义的。这样一种杂志,取了这么一个如实道出杂志性质的朴实无华的名字——《文学》,可说是恰当不过了。
而《现代》杂志呢?李金发、戴望舒等人的后来被称为
“现代派”的诗,当时就是刊登在《现代》杂志上;穆时英、叶灵凤等人的横光利一式的“新感觉派”小说,也是在《现代》杂志上发表的。杂志的封面构图,也常常是变形的现代派构图,版式也比较“野”。为这样一份杂志取了个有点抽象意味的名字——《现代》,不也是恰当不过的吗?
30年代还有许多散文杂志,其中有一种是林语堂主编的《论语》半月刊。大家知道,《论语》是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过去是学子发蒙后必读的书,30年代的读书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林语堂旧名新用,把这么一个人所熟知的现成书名,作为新创刊的杂志的名字,有它明显的好处:首先,在林林总总的杂志中,它的名字很容易为读者记住。其次,由于这名字本为读者所熟知,读者对它就容易产生认同感、亲切感。而更妙的是,林语堂编的《论语》,是提倡语录体小品散文的,《论语》这本书,恰恰正是语录体的老祖宗!以语录体老祖宗的书名来作为提倡语录体杂志的名字,可谓名实相符。而且,林语堂编的《论语》,又是提倡幽默的,攫取圣人经典著作的名字来作为自己杂志的名字,也似乎不乏幽默感呢!
现在的杂志,大概也会具有这种“美目盼兮”的“灵魂的窗户”的。可惜我未研究。1979年筹办的《小说月报》,借用二三十年代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的名字,也是旧名新用吧。这个名字容易为读者熟悉,既显示了内容是专载小说的,又显示了刊期是每月出一本,刊名里的“报”字,还隐寓着“汇报”的意思,显示了它是汇报一月来优秀小说的“选刊”的性质,而又避开了“集锦”、“选刊”、“选萃”之类的陈套。这层意思应当说是新添的。
现在也有些杂志对它的“灵魂的窗户”不大注意,一般化而无个性。如50年代的文艺杂志,刊名大多是省名、市名之后加上文艺二字而成;后来的社会科学杂志又踩着这脚印走,省名、市名之后加上“社会科学”四字便是刊名。文艺杂志后来想突破省界、市界,又多带风、花、燕、鸥之类,彼此题名思路雷同,而与杂志内容、风格,多半没有什么关系。不免令人有目虽有而无神、窗既开难觅魂之叹了。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杂志的情况,也不乏名实相符且响亮的刊名。希望有更多的令人瞩目的“美目盼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