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家庭主妇谈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6
第1版(要闻)
专栏:

家庭主妇谈改革
本报记者 张振国
改革给人民生活到底带来什么变化?最近,我到了芜湖纺织厂的宿舍区,对八位拎菜篮子的家庭主妇作了访问。
奚桂珍,工人,一家7口。她说,8年前,她家只有两人工作,月收入120元。改革使厂里有很大发展,除年过古稀的老母外,现在家里6人工作,月总收入500多元。厂里实行岗位计件工资制,多劳还可多得。如不改革,工厂不发展,孩子就不了业,她这个菜篮子也没法拎。现在虽说菜贵,但每天还是有荤有素,一篮子一篮子地往家拎。我到她家看了一下,彩电、冰箱、收录机样样都有。
过瑞华,技术干部,一家5口,3代人。她说,除小孙子外,全有工作。改革前,她家人均收入27元,现在翻了一番还转了个大弯,每月人均工资73元。这是工资,奖金还不算。8年前,想都未想过家庭电气化,现在样样有了。
苏丽,工人,一家5口。我到她家访问时,她丈夫吴胜昌告诉我,家里收入比8年前增加了一倍半。主要是儿子所在的工厂实行了承包经营,工人实行了计件工资,每月工资加奖金可拿到130多元。原来家里连个电扇都没有,现在“三大件”也基本全了。过去住在离厂很远的破工房里,自来水都没有。现在住上了一套46平方米的新房,还用上了管道煤气。没有改革,哪有今天。
陆瑾瑶,一般干部。4口之家,3人工作。工资长了,奖金多了,就业的人也增加了,只是每月要供给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几十元生活费,丈夫每天还要抽一包过滤嘴香烟,天天还要搞点荤,所以还未能搞什么家庭电气化,只有一台洗衣机。她说,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再过两年,她家的日子一定会比现在好过。谈到改革,她说:“如果每个人都摸摸胸口问问心,回头想想,朝前看看,只有改革,才有奔头。”
后来,我又走访了退休教师汤小琴、青年工人郭惠珍、一般干部杨宝玲、南纺车间党总支书记刘元珍。她们都认为改革带来的好处,不光是个人收入的增加,社会公益事业、人们的思想境界,这八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厂门、市门都是关的,现在开了。这几年,光是芜湖纺织厂就有60多人出了国,带回了不少外国的先进经验,还帮助一个国家建设一座纺织厂。芜湖关了30多年的米市,已重新开张3年多,年成交粮油上亿斤。过去农民是不准进城开业的,现在光是郊区农民在城里建的旅馆,就有4000多个床位,约占全市国营旅馆床位的一半。芜湖是皖南重镇,过去旅客投宿最难,现在人们都说:“乡长为市长解了大难!”
——过去芜湖工人“住房”、“吃水”、“买煤”和小孩“入托”都很难。这八年,已有很大缓解。全市住房面积,比八年前增加了87.6%;自来水供应量增加211%;市区还有18000户居民用上了管道煤气;幼儿园由8年前的19个,增加到120个。光是这个厂去年落成的一个托儿所,就可常年容纳800名婴幼儿童入托。过去那种“母在岗上,儿悬心上”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了。
——还有就是心放宽了,再也用不着提防“大路上讲话,草棵里有人偷听了!”这个民主空气是花钱买不到的,是鼓舞人们奔向四化的无价之“宝”。
大家对改革的好处谈了很多。但家庭主妇们对菜价普遍上涨,意见很大。她们既恨“菜倒爷”,更恨“菜老爷”。因为她们天天上街买菜,常常看到不少国营菜场不卖菜,光卖空。有的营业员坐在店堂里打毛线。那些吃公粮的“菜老爷”经常把大宗蔬菜“倒”给“菜倒爷”,所以她们更恨。
8月中下旬,我在这个厂住了5天。跟她们上了几趟菜市,几乎没有一人不说菜贵、不说鱼虾贵得吓人。但她们也未过分地责怪市长,还说了“贵是贵,只要有钱什么好吃的都能买到”的好话,不过,她们普遍要求国家能把这件人人天天都要见面三次的蔬菜大事抓好,把菜价平下来,那就太好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