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天山南北谱新歌——记新疆军区万余名官兵抗洪抢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6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天山南北谱新歌
——记新疆军区万余名官兵抗洪抢险
今年入夏以来,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境内,发生了30多年来罕见的水害。暴雨和融雪汇合的洪流象一条条发怒的巨龙,好象要吞噬天山南北的绿洲、良田、水库和道路。然而,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同志所说的“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边疆各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新疆军区派出了13000多名抗洪抢险大军,在遍布全疆的60多个“战场”上,同洪水顽强搏斗。
抢修铁路的突击队
7月底,兰新铁路达坂城段遭受洪水袭击的当天,驻乌鲁木齐地区的部队立即派出1900多名干部、战士赶到现场。指战员们看着那些被洪水冲垮的路基、悬空的钢轨、一列列被迫停运的列车,望着旅客中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个个痛心疾首,人人心急如焚。他们深知,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被无情地切断了,将给边疆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面对洪灾的破坏,干部、战士们只有一个念头:为绿色长龙重新飞奔,同铁路职工一起争分夺秒地苦干。
雨后的铁路大桥抢险工地上,烈日当空,酷暑炙人。副部队长滕兰修带着500多名官兵在没膝深的急流中堵水架桥。干部、战士肩挑背扛,从几百米外把重百公斤的沙袋和块块片石运到大桥防护堤决口处。汗水浸透了军装,许多战士干脆就脱掉上衣,只穿条短裤。他们风趣地说:这叫轻装上阵嘛!
夕阳西下了,铁路大桥附近的采石场上,风钻手出身的工兵某部部队长马顺孝还在不停地指挥部队采石运石。马顺孝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这个老工兵战士,曾带领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完成过数十次的突击任务。可眼下要在24小时完成2500立方米的采石、运石任务,不能不说是一场硬仗。采石的干部、战士每天平均作业16个小时。有的战士累倒了,爬起来仍然坚持挥镐舞锤。有的肩和手掌磨起了豆大的血泡,也毫不在意。某部六连三班的8名战士,一天采石60立方米,人均采石7.5立方米,创造了这个部队人均采石的最高纪录。采石部队终于提前8小时完成采石2500立方米的任务,并创造了6小时装车16个车皮、620立方米的装车纪录。这个部队为抢修大桥出色地完成了采石、运石的任务,被称为“抢修铁路的突击队”。
他们欣慰地笑了
夜幕降临了。朦胧中还依稀可见小海子水库大坝上抗洪将士矫健的身影。6天前,在小海子水库出现建库20多年来最大水量时,驻疆高炮某部部队长程峰,没顾上到医院看一眼正在做手术的妻子,就带领400多名干部、战士赶到水库工地。无论是在运石装土,还是在挖穴竖桩的工地上,程峰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哪里任务重、险情最大,他就出现在哪里。
7月17日,洪水再次袭击小海子水库,急流漫过泄洪大堤,巨浪发狂似的冲击水库大坝。保住泄洪堤就能保住水库大坝,就能保住水库下游5万人民群众和60万亩良田。抗洪大军分成两个梯队,一边用填满沙石的麻袋加固大坝,一边修筑泄洪大堤。狂浪一次次冲走泄洪堤上的麻袋,抗洪的勇士们就一次次跳进急流中,用铁丝把几个麻袋捆在一起,加固防洪堤。经过四天四夜的奋战,终于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洪泄洪堤。水库大坝保住了,望着水天一色的水库和下游绿色的田野、欢叫的牛羊,满身泥水的干部、战士欣慰地笑了。笑声中充满了人民军队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情的爱。
又一曲新歌
“边疆万事连我心,抗洪抢险为人民”。这是参加抗洪抢险指战员的共同心声。在自治区境内的60多个抗洪战场上,万余名干部、战士把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养育他们的新疆各族人民。战士们年轻的生命和美好的青春喷吐出浓郁的芳香。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维吾尔·米努甫同志说:“驻疆部队又谱写了一曲军民、民族团结的新歌”。
为了保住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抗洪抢险的干部、战士中许多人推迟了假期、婚期,许多人把亲人病危的电报悄悄地藏了起来,不少战士身带疾病却一声不吭地战斗在洪流中。
在南疆西克尔水库担负堵口筑坝的近千名官兵中,有一半人感冒和腹泻,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后退。曾荣获“英勇善战王震连”称号的某部一连官兵在凿山采石时,全连80%以上的人手上磨起了血泡,也没有一个人叫累。某部炮一连的干部、战士连续8天每天都在洪水中搏斗十几个小时,全连60%的人脚被泡烂了,同样也没有一个人叫声苦。某部8连排长吴亚伟出差回到部队时,抗洪的部队已在凌晨1时35分出发了。留守的同志让他留下。他说:“我是排长,全排的人都去了,我怎么能留下!”他跑步到车站买了张当天的长途汽车票,乘车60多公里赶到抗洪现场。
在抗洪抢险的日日夜夜,干部、战士们以实际行动,又一次赢得新疆各族人民的信赖。抗洪大军用汗水和青春在天山南北谱写了又一曲新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马林华 本报记者 吴恒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