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别总是盯着姑娘的旗袍——辽宁满族聚居地区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7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别总是盯着姑娘的旗袍
——辽宁满族聚居地区散记
本报记者 杨传春
北京7月,是裙子的世界;而沈阳,却凉爽得可以“乱穿衣”。透过车窗,姑娘的旗袍,穿旗袍的姑娘,那耀眼的色彩,那优美的曲线,那迷人的神韵,不时扑入我的眼帘。旗袍者,旗人之袍也,沈阳的女子穿旗袍之多,是否与这里是满族的发祥地有关。
看过蜚声国内外的大型满族舞剧《珍珠湖》的都知道,热情大方,雍容华贵,是满族妇女的一个特色。她们从来不缠足。过去,天足一双,上马射箭,下马躬耕。据《满族研究》上说,清朝的姑娘们曾经揎拳裸袖和棒小伙练摔跤,居然势均力敌;长白山下的新宾满族自治县的幼儿跳起古老的民族舞,臀部的剧烈扭动,几乎可以使人怀疑“迪斯科”是否出自西方?然而,等她们穿起旗袍,戴起“钿子”帽,穿起“寸子”鞋,行起大礼,却又娴静端庄,柔情似水。真是一个仪态万方的民族!
我希望很快看到民俗,而且相信不会失望。因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占第四位的满族,700多万人中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省里的同志为我们放录像,使我们大饱了眼福,比如结婚,“萨满”(崇拜万物的“萨满教”中“神的使者”)们敲起腰鼓,要跳两天两夜,不吃不喝。然后由他们执刀宰猪(据说,满族是驯猪最早的民族),白煮成熟。坐在“蔓子炕”(贴墙拐弯的炕)上的客人围上前来撕食。接下来,还有复杂的祭祀礼。新媳妇刚过新婚之夜要给老人点烟,老人们抽上几口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红包”。这种婚礼和消费水平所形成的比例,大约不比今天的大操大办低。
今天,能说满话、识满文的人已是凤毛麟角。据说仅翻译北京的满文档案,靠现有的人才需要上百年。在努尔哈赤的故乡——新宾,不少满族姑娘要找旗袍,必须翻箱倒柜,有的人则要现借或现买。至于“钿子”、“寸子”,早已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养尊处优的“八旗制度”消失而成为文物。许多农民的家里,炕已不贴墙拐弯,床也不难见到。
我开始意识到,寻找满族特点不能只盯姑娘的旗袍,正如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所说:“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法则支配的。”一方面,自从皇太极1635年宣布废除诸申(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时光已过240多年。各民族的文明互渗,使祖国如虹,面对缤纷的色彩,哪个民族能无动于衷而保全旧貌呢?另一方面,原是宽腰身直筒式的旗袍,在1910年(宣统二年)经过改善而“略形瘦小”,于今已趋“世界流行式”,谁能肯定穿旗袍的一定是满族姑娘?
沈阳故宫的大政殿,似乎可以表明这个民族对待文明的态度。这个“内崇祯外崇德”的明末建筑,八角重檐攒尖式,殿前的狮子嘴是宽的,后脑勺是平的,殿上的龙是直上的,窗户纸原来是糊在外的;它连同“十王亭”强烈反映出游猎民族的特色。这些都是满族文化的水滴;而琉璃瓦,木结构,则明显反映出吸收了汉文化;八角上八个勇士各拉一条铁索,象征“八方归一”,则是蒙古族喇嘛教的意思了。
满族人民从其他民族“拿来”的许多东西,甚至比那个民族还要保存得完整些。比如“长幼有序”,本是汉族的“专利”,而今天,你只要深入满族群众的生活,就会感觉到“尊老爱幼”是这个民族突出的风尚。一个满族的中年女知识分子告诉我,虽然她远离父母,但每逢父母生日,她都按习惯去信去礼。新宾的“老人协会”在青少年中的威信,足以让你大吃一惊。
对待文化是这样,对待生产力更是这样。崇文尚武而贱工贱农贱商的旧满族,曾经因不能自食其力而饿死过不少人。但很快,他们学会了生产。在清朝,满族出过纳兰性德、顾太清、曹雪芹,但实业家、发明家却不多。而今天,满族不但在文学艺术界人才济济,如老舍、端木蕻良、侯宝林,在科学技术界也有不少精英。至于农村中的“万元户”,更是随处可见。商品意识的发育和生长,使满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获得大解放。新宾的农民人均收入前年达到400元,去年遭特大水灾,仍达360元。县委书记吴文启说,新宾在走“五彩路”,在大力开发人参(白色)、煤(黑色)、牛(黄色)、果(红色)、林(绿色),并以此为原料兴办工业,发展商业。这种来自沿海地区的、力求一二三产业配套发展的经验,他们学得快用得也快。
对本民族的东西辩证地“扬弃”,对外民族的文明高兴地“拿来”,正是满族具有的明显特色。因此,当我听说还有不少人考察满族特点只盯着姑娘的旗袍时,就不禁有些为他们担心了。(附图片)
辽宁省新宾自治县榆树乡彭家村近年来依靠参场、林场使全村人均收入由40多元达到450元。1985年,被抚顺市委和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图为县委领导同志和群众交谈。
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