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牛肉王国”的牛肉危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8
第7版(国际)
专栏:阿根廷通讯

“牛肉王国”的牛肉危机
本报记者 李志明
阿根廷农村协会举办的农牧大展,一年一度,今年已是第101届。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的农牧展期间,报纸、电台、电视台每天都大量报道展览会上的活动,发表对农牧业现状的评论。今年,这类评论中有一个突出的议题,就是牛肉问题。
从上个世纪末起,阿根廷就以产牛肉、吃牛肉、卖牛肉闻名于世。阿根廷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肉牛全部是围栏露天放养,成本低,肉质好。每年的农牧展都是牛唱主角,今年参展的牛有22个品种2320头,开幕式上单是评选出来的牛冠军就列队走了40分钟。阿根廷人均消费牛肉一直居世界首位,最高年份曾达每年120公斤,出口曾占到国际牛肉市场的50%。说阿根廷是“牛肉王国”并非夸张。那么,今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最近,阿根廷电视台都在播放政府制作的一个广告节目:一群牛举行“示威”,“高举”的横幅上写着“要求食品多样化”(意即请少吃牛肉,多吃点别的)。这看上去令人发笑,实则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牛的屠宰与繁殖失去平衡,存栏数持续下降,近年来越发严重。阿方辛总统在参观展览时,要求阿根廷人把牛肉消费从现在人均每年85公斤减少到45—50公斤。
统计数字确实令人不安。1986年6月30日牛存栏数为5150万头(10年前是6100万头),1986年7月—1987年7月生产年度屠宰1370万头,繁殖1170万头,存栏数减少200万头,预计下一年度还将减少100万头。存栏数不断下降,必然带来出口和国内消费的减少。70年代,阿根廷平均每年出口55.4万吨带骨牛肉,国内人均年消费在90—100公斤之间。去年只出口了25.5万吨,人均年消费为83公斤。屠宰冷藏厂也减少了35%。
阿根廷人确实偏爱牛肉,上自总统下至百姓,款待客人一律用烤牛肉。餐馆菜单上,肉字专指牛肉,其他肉类才分别写明猪、鸡、鱼等。然而牛的存栏数下降并不是因为阿根廷人牛肉吃得太多。那么原因在哪里呢?多年来,阿根廷在工业化过程中利用了本国农牧产品成本低的优势,通过价格政策和税收以农业补工业,却忽视适当鼓励农牧业,挫伤了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养牛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如巴西)的畜牧业在政府的鼓励下迅速发展起来,欧美国家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补贴,限制进口,使阿根廷牛肉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从50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7%。最近几年,由于阿根廷整个经济处于严重衰退之中,利率偏高,生产者资金周转困难,只得多宰生牛。
为此,政府最近对农牧业政策作了调整,减少或取消了对农牧产品的出口提留(相当于出口税),修改了税收办法,生产者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提价是刺激生产的有效办法,但是正因为牛肉在阿根廷人民食品消费中比重较大,牛肉涨价常常带动其他物价指数上升,因此在价格方面又不得不谨慎从事。这是一个矛盾。加之,牛的生产是周期性的,一旦存栏数下降,恢复起来不能立竿见影。可是今年国际市场上牛肉价格回升,布宜诺斯艾利斯离岸价上升13.5%,对于急需外汇的阿根廷来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可是生产不可能立即上去,要多出口就得减少国内消费。这就是为什么眼下政府号召少吃牛肉的原因。“牛肉王国”里的牛肉危机由此而严重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