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对外开放打通同世界科技交流渠道 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一改旧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9
第1版(要闻)
专栏:

对外开放打通同世界科技交流渠道
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一改旧观
理工科八百多专业合为二百多与产业部门合建五百多联合体不少领域的研究步入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并出口一批技术成果
本报讯 记者毕全忠报道:70年代初,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到美国访问后回来说:“老说我们‘跟在洋人屁股后面爬行’,现在连洋人的屁股也找不到了。”他形象地说出了长期闭关锁国造成我国高校科研落后的状况。但当时他却因此受到大字报的批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使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面貌有了显著变化,很多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成果。
我国高等学校科研力量雄厚,又具备多学科及基础理论深厚的优势,在某些研究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但长期以来这支力量的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锁国割断了同国际科技界交流信息的渠道,致使很多高层次的人才在低层次重复着别国早已做完的工作。对外开放打通了高校同世界科技交流的渠道。自1979年起,我国高校出国考察、进修、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与外国合作研究的教师平均每年有几千人次,近两年达到1万人次,每年还派遣两千多名研究生出国学习。与此同时,来我国高校进行科技交流的外国学者、专家也越来越多,近几年达1万5千多人次。我国高校主办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每年有十几次。通过这些活动,我国高校掌握了世界科技的动态,了解到各学科发展的前沿,看到了国外科学研究观念及方法的变化,尤其是看到了新的技术革命正在进行的情况,也看到了我们同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些信息对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形成了文、理、工、农、医相分离的格局,各学科内部又机械地分割成众多的专业。到1979年,我国高校共设置专业1千多个,其中理、工、农、医就分成8百多个专业,越分越窄。这造成高校的科研隔行如隔山,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相脱离,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脱离,人文科学与理工科更是不相往来。这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各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边缘科学及交叉科学不断产生和重视科技实际应用的趋势背道而驰。对外开放所获得的信息冲击了我国高校科研的观念,促使很多院校调整学科结构。现在,各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综合化的观念已普遍建立起来。8年来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已作了大幅度的调整,理工科已从原来的800多个专业合并为200多个,综合性增强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原来的纯文理科大学都设置了应用技术学科;清华大学、华中工学院等工科大学增设了理科和人文科学;一批院校还建立了文、理、工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标志新技术革命的一批新学科如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已在很多院校建立起来;许多教师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了有应用价值及应用前景的课题,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学科知识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并取得了成绩。高校与工业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潮流,我国高校近几年来已与产业部门合建了571个这样的联合体。
对外开放还使我国高校开辟了很多加速培养科技人才的途径。高校派出进修、研究的人员,不少人在国外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南京工学院的韦钰、浙江大学的路甬祥等就是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取得突出成就的。一些学校引进国外智力与国外学者合办研究机构。南开大学创办了南开数学研究所,聘请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陈省身教授任所长,邀请其他最著名的世界数学大师来讲课,很快把一批国内的青年数学工作者领到了当代数学研究前沿,吸引了一些在国外留学的研究生转回到南开学习。类似的研究机构还有杨振宁教授主持建立的南开数学研究所中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李政道教授主持建立的北京现代物理研究所等。
对外开放是双向的交流。我国高校在吸收国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向其它国家提供了科技成果和信息。8年来我国高校每年向国际学术机构和刊物提供数千篇论文。1985年向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达5793篇;1986年我国高校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5556篇。我国高校还向国外出口了一批技术成果,仅1986年就出口114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