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个个成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中学教育不是升学教育。天津一中近年来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活动安排上,都不以高考是否用得上为唯一依据。他们为什么能放开手脚走全面发展之路,原因在办学时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个个成才
新华社记者 朱玉泉
不久前听人讲:作为市重点中学的天津一中有负众望,去年和今年的高考升学率都在85%左右,“甩”下几十名学生未能跨入“正规”高等学府。言语中,流露出深深的遗憾——
本来嘛,一流的校舍,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高考升学率理应达到或接近100%。
然而,看了京津沪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电视大赛中天津一中学生的出众表现,又不能不承认该校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先在天津预选赛中击败所有对手,继而又在高水平角逐中一举夺魁,恐怕并非偶然。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天津一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
并不太高的升学率,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学生,或许正是天津一中所追求的办学特色吧?韦力校长对记者的这一发问给予十分肯定的回答。64岁的韦校长思维敏捷,从29岁至今,除“文革”十年外,一直担任天津一中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他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请为亚太地区的中国普教专家。
在一间宽敞的会客室里,韦校长侃侃而谈:要用一句话概括一中办学的指导思想,那就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因为升学和成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成才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比升学深广得多。打个比方就是,升学者只能说是获得了单项冠军,而成才者才能说是夺得了全能冠军。单项冠军获得者可能还有致命的弱项,比如有些中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又成了次品、废品或危险品。
韦校长联系自己的经历说到,中学时代应当赋予每个人许多许多东西。譬如,坚定的政治方向,灵活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生活作风,丰富的文化知识,等等。我常常回忆那些在事业上取得较高成就的一中校友,他们上中学时几乎没有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大都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许多是社会工作和课外活动的积极分子。我曾问一位一中校友:“一中给了你什么?”他回答:“一中给了我发展自身特长的土壤。”是的,一中不搞千篇一律,也不把考上普通大学当做成才的唯一途径,哪个学生在哪方面有天赋,都可以尽情发展,有条件的话学校还要派教师专门辅导。因此,毕业生中出了不少全国一流的歌唱家、戏剧家、美术家、运动员,当然最多的还是科技人员和各级干部。他们的特长大多在中学时代已经显露并得到了良好的扶植。假如我们搞“一刀切”,把升学率放在压倒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那无异于将多种多样的人才扼杀在萌芽状态。我觉得与其靠“填鸭式”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如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天津一中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高考这根“指挥棒”,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活动安排,都不以高考用得上用不上为转移,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全面发展的有充足后劲的优秀人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天津一中在初一和高一各开设一年的电子计算机课,高二年级学生要学习一年的英文打字课,初一初二年级将陆续开设园艺课。这些课的共同特点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早在8年前,天津一中就成立了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挂帅,吸收各处室负责同志参加,统筹学生的课外活动。现在,各班每周2至4学时的课外活动已排入课表,经费、时间、地点、辅导教师“四落实”。学校建有一支200多人的学生艺术团、几十个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十几支体育运动队,每周按时活动。几年来,一中获保送升入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大多数是课外活动的热心参加者。他们说,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中许多学生还在各种课外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和平利用太空”征文,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等。值得一提的是,一中在天津市中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中连续4年夺得总分第一名。
中学教育不是升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得不偿失的道理,许多人也都明白,但真正要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挣脱升学率这个“紧箍咒”的束缚,放开手脚走“全面发展”之路,则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胆识。这一点,对重点中学尤其突出。
谈到没能升入普通高校的一中毕业生,韦校长告诉记者:他们有的上了电大、中专;有的边工作,边参加业大、职大的学习。有个“无线电迷”参加工作不久,就搞出了一项小发明,获得国家技术专利。有的学生已成为所在单位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坚信,只要他们自强不息、奋勇拚搏,同样能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