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第二军医大学两项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开肝癌奥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第二军医大学两项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开肝癌奥秘
新华社上海9月18日电 (通讯员张肇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在国内首先建立一种早期诊断肝癌的新方法——异常凝血酶原的定量检测法;并且验证了肝癌一个重要生物学特性,即肝癌在3厘米大小时可能是其生物学特性将要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
甲胎蛋白(AFP)是目前公认的原发性肝癌最特异的标记物,但存在一些缺陷,容易漏诊。世界上不少学者一直在寻找新的标记物。1983年国外有人提出异常凝血酶原可能是新标记物。第二军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殷正丰经反复试验,建立了检测异常凝血酶原的方法——放射电泳自显影法,并用这种方法验证了肝癌和非肝癌病各100多例,使临床肝癌的检出率从54.1%提高到84.7%,从而提出了肝癌病人血中异常凝血酶原显著升高的新见解,证实了异常凝血酶原确是除甲胎以外有希望的肝癌标记物。
第二军医大学的另一名硕士研究生丛文铭运用较为先进的图像分析技术,精心观察和研究了38例肝癌的DNA(脱氧核醣核酸)水平,提出了肝癌在3厘米大小时可能是其生物学特性即将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3厘米以下肝癌患者切除后良好,3厘米以上则预后不良,在临床上加强对小于3厘米肝癌的早期诊治将大大提高肝癌患者的存活率,有助于揭开肝癌的奥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