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加强科学合作振兴经济——记第三世界科学院第二次大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19
第7版(国际)
专栏:

加强科学合作振兴经济
——记第三世界科学院第二次大会
本报记者 卢继传 刘兆祥
金秋的北京,天高云淡,阳光灿烂。来自5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和政府代表在丛林环抱的香山饭店欢聚一堂,举行第三世界科学院第二次大会,热烈讨论科学发展与合作问题。这次首次在第三世界国家召开的大会,是一次激励人们加强南南科学合作、促进南北科学合作的大会。
14日中午,中国组委会举行的招待会刚一结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萨拉姆先生即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向记者介绍,创建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宗旨是增进南南国家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协助为第三世界杰出科学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培训第三世界青年科学家;促进第三世界各国的知识交流,探讨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记者了解到,第三世界科学院从1983年创建以来,在发展中国家间架起了科学合作的桥梁,已取得了良好成果。
第三世界科学院建立一个年度奖,奖励在生物学、化学、数学和物理学4个基础科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它还建立了青年科学基金会,确定了165项庞大的资助计划,为各国间科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了解,这165项目中,中国接受资助的科研项目有35个。第三世界科学院在意大利有实验室。其中35个项目里,分配给中国的有5项,包括超导、加速器、半导体和光线辐射等。此外,由萨拉姆领导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资助培训的中国中青年科学家,1985年就有100多人。
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另一个业绩是促进南南科学合作。在它的协调下,仅今年巴西、中国、加纳、印度和肯尼亚等国就共同负责安排了200多位科学家的互访与学术交流。与会代表不但对中国的卫星等高技术感兴趣,而且对诸如防止沙漠化等科学技术极为关注。就在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局和联合国环保署共同签署协定,决定以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为基础建立国际防止沙漠化研究培训中心。这个中心将为第三世界国家培训人员,并准备派专家前往坦桑尼亚、马里等非洲国家帮助制定治沙计划。
同时,第三世界科学院为促进南北科学合作作出不懈的努力。迄今为止,南北科学家已举行8次圆桌会议,双方讨论了短期与长期的科学合作,其中,关于非洲干旱、沙漠化和粮食作物研究等项目都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加强科学合作,振兴第三世界经济,已成为与会科学家们强烈的共同呼声。本届中国组委会主席卢嘉锡说:“一个国家的富强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要发达、要富强,除了依照本国条件制订相应政策外,学习、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为此,应代表的要求,安排四位中国科学家作专题报告。与会代表对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感到欢欣鼓舞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代表自信地说,过去几十年历史表明,第三世界科学家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事实已经证明:十几年前亚洲掀起的绿色革命,已使不少的亚洲国家在粮食方面实现自给有余。非洲国家也吹响了绿色革命的号角,并已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领域也逐渐成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开发与研究的重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它们的科技与经济情况如何,对全人类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大会强调指出,目前南北科技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在教育经费开支方面,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2%,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8%。由于经费不足,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从而影响科技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大量外流。拉丁美洲的代表指出,这个洲每年要失去8%的理工科和20%的人文高校毕业生。仅从1961年至1970年,就有35名著名数学家、132名物理学家以及769名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离开了拉丁美洲。亚洲、非洲国家也有同样的情况。此外,科研经费不足,也是第三世界科学发展的一个障碍。为此,大会发出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为缩小南北科技差距作出最大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