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尊师重教摭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0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尊师重教摭谈
尊师重教,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其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说,在教育问题上,难得的是尊师。只有尊重教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重视教育。
尊师重教提出后,关于教师地位问题,荀子在《礼论》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把天、地、君、师相提并论。他还阐述了教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亡,必贱师而轻傅。”由此他得出结论:“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管子在《权修》中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韩愈在《师说》中也说,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人们都应该自觉尊敬教师,虚心向一切有知识的老师学习。他还告诫人们“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鄙视那种“耻学于师”的愚顽行为,着力宣传了尊师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先哲们的倡导和影响,我国古代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视老师的作用和尊重老师。史书上记载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尊师佳话。例如,《文苑英华》上说,汉朝的苏章“负笈求师,不远千里”。《后汉书·李固传》上说,“李固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宋朝的杨时,为求教于程颐而“程门立雪”,至今仍传为美谈。在古代学者之中,还有不少人是能够破除年龄、地位的界线而虚心从师、尊师的。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还对尊师作了很多规定。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
(摘自9月9日《科技日报》 刘殿才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