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八年改革开放搞活 东西南北大门敞开 我国横向经济联合登上新台阶 由生产领域发展到流通和科技领域由工业扩展到各部门推动经济建设由东到西战略转移促进商品生产蓬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1
第1版(要闻)
专栏:

八年改革开放搞活 东西南北大门敞开
我国横向经济联合登上新台阶
由生产领域发展到流通和科技领域由工业扩展到各部门推动经济建设由东到西战略转移促进商品生产蓬勃发展
本报北京9月20日讯 记者鲁牧报道: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横向经济联合异军突起,遍地开花,发展规模之大、形式之多、效果之好、影响之深,是许多人想不到的。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东西”、“南北”大门业已开启,众多的省门、区门、市门、镇门、军工之门程度不同地朝着四面八方敞开。星罗棋布的大中小城市和企事业单位,已经和还在编织着纵横交错、绚丽多彩的横向经济联合网络。
横向经济联合的前身叫做对口协作、对口支援。五六十年代搞的地区经济协作、支援内地建设,不仅规模有限,而且单靠行政命令,“包办婚姻”,因而相当多的项目效果不太理想,甚至留下一些尾巴至今还未解决好。8年前,沪、苏、浙、晋等少数省市的“星星之火”——相互间进行的以物资串换为主要特点的短期单一的横向物资协作,尽管效果不错,却被看作“异己”而入不了“正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改革总方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自然资源、人才、技术分布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等诸多不平衡状况,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顺应地方和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情势,几经倡导并且采取了必要措施,横向经济联合才得以名正言顺地活跃起来,波澜壮阔地向前发展。
回顾9年来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开始兴起”、“全面铺开”、“深入发展”三个阶段:
1978年底到1984年秋为第一段。这期间,主要特点是按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坚持自愿、组织联合”的原则,地区间、城市间以余缺物资调剂和技术、资金协作为主的经济技术交往开始活跃。
1984年秋到1986年春为第二段,突出的是横向经济联合已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期间,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要求,地区、城市、企业之间的物资、技术、资金、人员四位一体的联合开始出现,长期的固定的协作关系增多,企业联合体应运而生、大量涌现。横向经济联合成为国家计划非常活跃的组成部分。
自去年开春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至今为第三段。按照《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和“七五计划”提出的要求,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区域网络先后建立,横向经济联合迈上了新的台阶。
现在,区域性的横向联合,已建立了华北经济技术协作会、东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西南五省(区)六方经济协调会、淮海经济区开发联合会、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专员)联席会等。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网络已有101个,其中省际间的区域合作与经济网络62个。引人注目的是,沪宁汉渝等23个大中城市横向经济网络的出现,形成了万里长江“一条银线连四片”的新格局;陇海——兰新铁路沿线10省(区)以铁路为纽带,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共建现代“丝绸之路”的宏伟工程正在起步。
各种生产经营型的经济联合体,据不完全统计,已达3.2万多个,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经济联合体也有5700多个,企业集团、群体数突破了1000大关,其中有7个企业集团已在国家计委实行计划单列。
横向经济联合已由生产领域发展到流通、科技领域,由工业扩展到农业、商业、金融、科技、文教、卫生等各个部门。尤为可喜的是技术协作已成为横向经济联合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技术协作项目已占横向经济联合项目总数的一半还多。科研生产联合体有10000多个;技术贸易机构达5000多个,去年成交项目超过8.7万个,成交金额为20.6亿多元。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为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横向经济联合的作用和意义愈来愈明显、突出。从宏观来看,令人瞩目的是——
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由东到西的战略转移。沿海省市和大中型企业已开始向资源丰富的西部经济地带投资,联合开发原材料和能源基地。上海、北京两市累计向西北、西南地区分别投资8.5亿和1.3亿元,联合建立了一批钢材、生铁、有色金属、饲料、农副产品原材料基地。主要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江苏省,到甘、宁、青、新等资源、能源富裕地区“借鸡生蛋”,联合开发高能耗产品和原材料基地,开拓商品市场,已建上千个跨省(区)经济联合体。去年年底,又同西部地区的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签订技术、设备和产品合同或协议达170多项。所有这些,对开发和振兴西部地带经济,无疑将起重大作用。
一、三线地区的横向联合,促使三线经济开始活跃。刘三姐的故乡广西柳州盛开上海技术之花。拥有5万纱锭、千台布机、1984年亏损400多万元、人心思走的柳州第二棉纺厂,1985年经上棉十七厂24名老工人、技术人员在生产管理上煞住一个“乱”字,关键工序上保住一个“稳”字,当年扭亏为盈,完成税利395万元。去年更上一层楼,税利比上年猛增74%。上海缝纫机三厂的“蜜蜂”飞往柳州缝纫机厂酿出的“蜜”又多又甜,1985年创产值194万元,1986年增为324万元。人们欣喜地管操“阿拉上海银”口音的师傅称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近两年来,一、三线地区省(区)市间达成的经济技术协议已有2000多项。沿海地区先后派出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干部2000多人次,到三线工厂企业传授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解决关键工艺、设备等问题。三线地区省(区)市和企事业单位到沿海城市开设各类“窗口”1000多个,对三线企业引进技术、传递信息、承揽生意、开拓国内外市场,起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支援“老、少、边、穷”地区的大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开始出现先进带动后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北京等省市的资金、技术、人员源源涌向延安,联合办厂10余个,转让技术650多项,融通资金1600多万元,输送人才近400名。上海对宁夏和江西井冈山,天津对甘肃,山东、辽宁对青海的对口支援,项目繁多,已经或正在发挥效益。不少省市还注重在本地区内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带动贫困地县共同致富。江苏省常熟、吴江等10个经济发达市县对淮阴、灌南、响水等13个穷困县进行经济、技术、设备、人员等协作支援,使全省经济技术开始实现由苏南向苏北的战略转移。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已落实的130个支援项目,对沂蒙山区6个贫困县的脱贫致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横向经济联合促进了资源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及资金的合理使用,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人才的合理流动,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已为人所共知。
横向经济联合的蓬勃发展,无论对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经济管理体制,还是对在自然经济、产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固有模式、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都是个空前的有力冲击。然而,以新的经济体制取代旧的经济体制,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产品经济,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工业企业单一生产型和“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现行的计划、物资、投资、财政、金融、劳动等管理体制亟待深化改革,尤其是旧的观念和习惯势力,仍是横向经济联合向深度广度发展的巨大障碍。诸如总想“自给自足、自己方便”,“万事不求人”,“只要吃得饱、不愿往外跑”,“愿当龙头、不甘作龙身龙尾”,生怕“肥水流入他人田”等等思想观念,就需要尽快消除,彻底改变。而且有些企业集团、群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巩固和提高。这说明,横向经济联合任重而道远。
但是,人们将满怀信心地看到,有党的十三大加快改革步伐的东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有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我国横向经济联合定会随着时光的推移,在神州大地描绘出巨幅山花烂漫、五彩缤纷、硕果累累的动人画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