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杂文史上的佳话——读《日记悲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1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杂文史上的佳话
——读《日记悲欢》
谢云
一篇杂文,引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凝集成一本书——《日记悲欢》。这,恐怕要算得是杂文史上罕见的佳话了。
1979年8月4日和21日,《人民日报·大地》先后发表了乐秀良同志的《日记何罪!》和《再谈日记何罪》。今天来谈日记是否有罪,也许使人觉得简直象讨论吃饭是否有罪一样,但在当时,这可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因为确实有过许多人因写日记而十年囹圄,廿载含冤,而且直到这两篇文章刊出时,日记有罪说尚未彻底否定。杂文作者以明确的语言大声疾呼:“日记无罪!因日记被抄家、批斗、判刑的冤案应该彻底平反、昭雪。”空谷一呼,回声四起,人们奔走相告,因日记而蒙冤者则纷纷申诉。
充满了理智和法制精神的呼声,遇到了怀疑甚至抵制。“这些文章是宣传用的,我们不考虑!”“就是现在我们发现日记有问题,还是要处理!”一些蒙冤者的申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于是他们向杂文的作者伸出了求援之手。乐秀良一介书生,虽缺少权力,却不乏一副热心肠和牺牲精神,而且所幸还多少有些同样热心的朋友和能出把力的关系。他认真研究情况,四处寻找渠道,奔走呼号。为了坚持法制、落实党的政策,为蒙冤者昭雪,他耗去的时间和精力,真不知比写那两篇文章要多多少倍。
五年中,乐秀良同志收到有关的来信600余封,遍及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些人不但鱼雁传书,而且找上门来;不但向他介绍冤情,而且倾诉衷肠。而当他们得到平反昭雪,重新有了工作或入党的时候,便怀着愉悦和感激的心情向他报喜。其中有一位家住河北宣化,还乘乐秀良同志来北京出差的机会,邀请他去作客。依依道别之际,蒙冤多年已得到平反者的妻子送给他一副对联:“两篇文章发表,海内识知己;三载书信往来,天涯若比邻。”横批:“明朗的天”。现在放在我面前的《日记悲欢》,就是这些动人故事的记录。
不应夸大乐秀良的这两篇千字短文的作用,它们本身也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产物。没有党的拨乱反正的伟大决策,就不可能有这两篇文字的发表。但它们确实象催化剂一样,促进了因日记而形成的错案的平反工作。鲁迅说过: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现在的时代与迅翁当时已不相同,但他的话并没有过时。《日记何罪!》等两文及其发表后的影响,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读完《日记悲欢》,抚今追昔,不胜感慨。这悲欢的一页,将作为历史的见证,向后人诉说是非得失,经验教训……作为一个写点杂文的同行,捧读这本小册子,不能不钦佩乐秀良同志的敏感、胆识、热心和牺牲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