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改革开放的花丛中一朵奇葩 广东“三来一补”企业近万家 九年获加工费十三亿美元,从业人员超过百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9-22
第1版(要闻)
专栏:

改革开放的花丛中一朵奇葩
广东“三来一补”企业近万家
九年获加工费十三亿美元,从业人员超过百万
本报广州电 记者梁兆明报道:广东省“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业务蓬勃兴起,已成了改革开放中的一朵奇葩。全省从事“三来一补”的企业近万家,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9年间共获得加工费超过13亿美元,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毗邻港澳,海外关系密切,劳力资源丰富。在全国率先开展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三来一补”业务,9年间全省签定对外加工装配协议约70000宗,由以加工费抵偿引进或无偿提供的技术设备有80多万台套。这些设备大多是适用的和比较先进的,新办了几千家新厂,提高了老企业的装备水平,很多企业的技术和生产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广东电子工业原来基础较弱,通过来料加工,进口设备90000多台套,办起了700多家电子工厂。全省电子工业总产值,三年增长了17倍,一跃而成为全国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
“三来一补”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转化,而且还吸收了外地的大量劳动力,使大批以前的普通农民,成了有经验的职工或管理人员。企业也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间接地了解到国际市场信息。这些都为发展出口商品生产,打入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今年以来,“三来一补”业务又出现了发展新势头,其特点,一是发展势头猛。以宝安县为例,去年实收工缴费5400万美元,比1985年增长1.7倍,今年头7个月收入437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8%,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好形势。二是投资向多元化发展。过去外资的来源绝大多数是港资,现在逐步发展到日资、美资和联邦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资本。三是出现长期化倾向。一些外商经过试探,消除了疑虑,开始作长期经营打算,纷纷增加投资额,连片开发,扩大加工范围,引进高技术设备,并且出资培训技术骨干,提高建筑装修水平,美化绿化厂区环境,修建职工娱乐场所,培养企业精神,以吸引职工为企业长期服务。有的外商还开始把一部分前道工序拿进来加工,并把一部分相当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来,从而出现了项目由小到大,产品从粗到精,技术从低到高的趋势。还出现一些外商把在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举厂内迁的动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